蒙牛攻略: 公司高速成长的中国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植入动物福利概念
    2004年12月,蒙牛做出一项惊人之举——花2亿元在呼和浩特建起了一个蒙牛澳亚示范牧场。这个牧场将欧洲式、美洲式、澳洲式、亚洲式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集于一体,简直就是个“牧场联合国”。蒙牛此举意欲何为?

    牛根生说,做“牧场联合国”的确是为了做示范。蒙牛澳亚示范牧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占地面积8848亩,饲养规模为万头奶牛,是目前我国最具规模效益的示范牧场。牧场分三个示范区:挤奶示范区。展示欧洲小型牧场用的“机器人式”、澳洲中型牧场用的“转盘式”、美国大型牧场用的“鱼骨式”等等现代化挤奶平台,设备全部为国际先进水准,其中“转盘式”平台一次可挤60头奶牛,为全国之最;养牛示范区,用约1000亩土地,展示良种牛、牛舍、产房、粪便处理等一个集先进养殖管理模式与生态环保处理相结合的养牛系统;种草示范区用7000多亩土地分别展示欧、美、澳、亚洲12个国家蛋白质含量极高的牧草。

    有人问,建这样一个大而全的“牧场联合国”,会不会赔本赚吆喝?

    牛根生说:“除了展示,这个牧场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营实体。牧场是由蒙牛乳业集团、澳大利亚澳亚公司和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三方共同投资、设计和兴建的。饲养规模约为万头奶牛,是我国目前最具规模效益的大型牧场。这个牧场由中、美、英、澳、印尼、新西兰、新加坡等7个国家的专业人员参与建设和管理,把国外的养牛技术原汁原味地搬进来:洋人牵来洋牛,建起洋牧场,用洋管理、洋技术、洋设备,产出的奶供给蒙牛。”

    与以往注重引进牛群的做法不同,蒙牛建这个示范牧场,第一次从“奶”上做文章。洋人为卖奶赚钱而到中国来养牛,交易的是奶,而不是牛,因此牵来的应该说是世界上的高产奶牛,每头牛年均产奶量在8吨—10吨之间。牧场里良种牛生的子牛,每年将以数千头的数目进入周边中国百姓的家庭牧场。这样做,肯定不会赔本赚吆喝。

    牛根生表示:“蒙牛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国奶牛饲养方式跟上世界脚步。虽然蒙牛让百万奶农脱贫致富,但中国养奶牛的方式太原始、太落后了!中国80%的奶牛还散养在奶农家里,检疫、挤奶、收奶、运奶等环节都存在问题。我经常到世界各地去考察牧场,国外的一个大型牧场就养了成千上万头牛,而我们许多奶农还停留在一家一户一头牛的阶段,我们一头奶牛年产奶三四吨,不及别人的一半。差距太大!”

    国际示范牧场的建成,带来的是观念的革命,比引进牛群和技术更重要。试想一下,我们有多少人有条件出国?即使有条件出国,也没有条件到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牧场去专程参观。而蒙牛却让中国的奶农(尤其是养牛大户)以及村长、乡长、县长、市长甚至省长们,在一个小时之内,在一个小环境中,就能遍览全世界的种草技术、养牛技术和挤奶技术。大家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国外的奶牛原来是这样养的!”这比他听一万个故事更具有示范性和冲击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