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攻略: 公司高速成长的中国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创全球样板工厂
    1999年底,蒙牛总部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2000年底,二期工程投入使用;2002年底,三期工程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均定位于“国内顶尖、国际领先”。其中三期工程,是目前全球放置生产线数量最多、日处理鲜奶能力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单体车间,被世界上最大的牛奶设备制造商瑞典利乐公司列为“全球样板工厂”。

    2001年下半年,蒙牛管理层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之行,是诞生全球样板工厂的一个导火索。考察团队由六人组成:蒙牛公司牛根生、卢俊、杨文俊、邓九强,和林县委书记吕慧生,利乐公司刘燕。

    在新西兰,管理层清晰地看到:是乳业支撑了这个国家。这更加坚定了2001年6月他们提出的建设“中国乳都”的决心。于是,一个新的创意产生了:把由呼和浩特通向盛乐经济园区的209国道两侧,变成一望无垠的“人工草原”。车行三四十公里,如同奔驰在草地上,尽领草原风光。在看到日处理3000吨牛奶的加工厂时,杨文俊慨叹:“我一生从事乳业都没有尽头,我们的距离太大了!”澳新之行后,蒙牛初步定下了建设“千吨工厂”的思路。

    这在中国乳业中是史无前例的。做什么?这是关键一步,如果实施得不好,就会造成浪费。最初的方案非常繁杂,主调是:白奶与酸奶“一个都不能少”。利乐公司的刘燕力主专攻白奶,放弃酸奶。她的观点是:酸奶永远需要靠近市场,白奶永远需要靠近奶源——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是,有时候,工程设计者会“忘了根”。

    几经讨论,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后发国家要学先发国家,大家就决定去看看人家的实践。2002年初,选择参观了泰国第一大工厂,其为600吨规模。看完后,2月份,开了一个历史性的会。会上,牛根生请刘燕发表意见,最后他作了评论。这样,最终方案就把所有酸奶都排除出去,定位于液体奶,同时,在“千吨工厂”思路的基础上又明确了一条:我们要建的是“全球样板工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