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谋串串烧: 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23)
    这一原则后来曾经为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深入论证。

    在经常学领域,有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家在进行分析论述时,习惯性地把人假设为以绝对理性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进行活动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这种假设在刚刚出现的时候,也不失为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它简化了不同人性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减少了经济模型中的不确定因素,为许多重要理论突破提供了基础。

    从这一前提出发,管理学领域中也出现了对最优化结果的探索。如果说以前人们就象第一位弟子一样,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会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因而丧失采摘更大麦穗机会的话,那么,对最优化结果的追寻,则将这种不理性的管理转上了理性管理的轨道,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但是事实上,正如第二位弟子一路寻找最大的麦穗最后却一无所得一样,在管理过程中要找到真正的最优结果无法做不到的。如果企图找个最好的,那么不但最好的找不到,也许次好的也找不到。

    最优化原则忽略了人性和环境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不可能用理性作为管理与选择的准则。我们可以说,最优化原则本身就是一个结果与前提的悖论。

    要实现绝对理性就要有三个前提:

    1.决策者得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要无所不知。

    2.决策者要有无限的估量能力;

    3.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由于得在认识能力以及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没有任何一个决策者能够拥有足够的条件,完全满足这些前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