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史密斯的实验经济学,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就读到了史密斯教授关于经济人类学方面的著作。在那时,我就对他的睿智和创见深为叹服。他的那篇关于《狩猎与采集经济》的大作,我曾多次读之,早已成了研究人类制度起源最经典的文章。还有,史密斯教授不仅在今年表彰的实验经济学领域贡献良多,而且在拍卖理论、环境经济学、水资源研究、心理学、产权理论、原始采集文化、选择理论、哲学及经济人类学等学科方面都贡献很多。今年史密斯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并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但这仅仅是他对现代经济学贡献的一个方面。
史密斯1927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威奇托。1949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1952年获得堪萨斯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史密斯先后在珀杜大学、布朗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亚利桑那大学任教。自2001年起,史密斯担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律教授。以下本文仅就史密斯教授对实验经济学研究的贡献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在史密斯教授看来,历史上,经济学的方法及论题曾被假设为是一种非实验性的学科,它只像天文学或气象学而不像化学与物理学。经济学家通常只会以有关的人类偏好及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成本与技术假设,力图根据长期观察所产生的一些经济结果去理解经济学的作用。但是实际上,经济学与天文学有很大的差别,而正是这种差别性对理解经济学的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天文学汲取了经典力学与量子物理学中全部有关理论(而这些理论是在严格的实验室中产生的)。而经济学则没有一组相拟测试行为的原理可能经受可控的实验性试验,这样也就无法为人的个体行为的研究提供可观察操作的基础。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建立一条可沟通的桥梁。二是天文学的数据是由职业观察天文学家为了科学目的而努力收集到的,但经济学的大部分数据是由政府或私人机构为了非科学的目的收集的,所以天文学家对于他们的数据的科学可靠性是直接负责的,而经济学家则不如此。在经济学中,当事物的出现不像预期的那样时,更可能的是认为数据的质量有问题而不是抽象推理的准确和质量。但从20世纪50年代史密斯开始进行经济学实验并在1962年发表了《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anexperimentalstudyofcompetitvemarketbehavior)第一篇关于实验经济学的论文之后,实验室的试验也就引入了经济学的方法中,现代经济学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谓实验经济学就是在可控的实验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经济学的实验室方法就是给经济学家给定一种直接的责任,即把可控的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这些过程也可以由其他实验室重现。正因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是可控的,也就可能为这种研究提出数据采集过程的严格标准。
至于实验经济学,1931年索斯顿(thurstone,ll)首先用实验方法研究关于偏好的无差异曲线,随后其他学者的设计实验集中于检验效用理论。1940年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chamberlain,e)在课堂上进行检验市场理论的实验,而当时课堂上的一位学生就是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史密斯教授。可以说,史密斯教授有今天的成就与早年在哈佛所受教育分不开。后来斯坦福大学的西格尔(siegel,s)在1950年代的研究工作为实验经济学的科学化做了许多工作。如果它不是英年早逝,今年的诺贝尔奖可能会有他一份。而实验经济学真正为学界所关注可能是以史密斯1962年发表的《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一文为肇端。在这篇实验经济学经典论文中,不仅在于如何具体设计实验并改进以前实验方法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强调要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已有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同时文中也给出双向拍卖交易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后来,史密斯撰写一系列关于实验经济学的论文,而1982年发表的《作为实验科学的微观经济体制》(microeconomicsystemsasanexperimentalscience)是其代表作,该文统一了此前许多经济实验所采用的个别方法,界定了经济实验应该奠定的步骤,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研究设计和分析系统。他认为,每一个实验都应由三大元素组成:环境、体系和行为。环境给定了每位参加的偏好、初始的货品禀赋和现有的技术水平,而体系则界定实验术语和游戏规则。环境与体系都是可控制的变量,最终会影响所观察的行为。有了这些条件实验经济学就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
而且,在史密斯看来,以往经济学理论都是没有经过试验过的理论,这些理论仅是一种假设,它被接受(或拒绝)的基础是权威、习惯或对于假设的看法,而不是基于概括一个可以重演的严格证实或证伪的过程。而实验经济学可以把可论证的知识引入经济学领域,使人们了解真实的市场运作模式,同时,实验中的可控过程也是生成科学数据的基础。而传统经济学仅是以政府及个人所收集的数字来进行研究,其科学性也就值得怀疑了。为了达到经济学科的科学性,史密斯教授及不少研究者从1956年开始进行了几百次市场行为的实验,并试图通过模拟市场交易、改变市场交换制度、观察实验人员的决策行为不仅从中引申出市场运作的条件、交易特征、交易制度规则,而且对传统的经济理论重新进行评价。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看来,自由竞争的市场能够使市场达到出清和资源最优配置。自从艾奇渥斯提出两条无差异曲线切点是交换双方的帕累托最优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一直对自由人格下的完全市场竞争十分有兴趣,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但是,真实市场交易与价格现有理论是不同的。如史密斯1956年关于竞争人格的形成机制的实验就表明,双方竞争性购买或出售会使价格回归竞争性均衡,但不能保证市场出清。各人的清偿价值或成本价限制其是否买进或卖出商品,一旦市场成交价低于成本价则不出售,高于清偿价则不购买。从而,在严格的出清条件下,在任何时期市场从未达到竞争均衡,当然,市场交易价格会逼近理论上的均衡价格或商品出清时价格。而随后的一系列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模拟实验设计中,史密斯更加注重最大可能地接近真实实际。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