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公司战略的变化一般总是先行于并且导致了组织结构的变化,战略需调适结构。战略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此来明确目标、配置资源、统一步调和凝聚人心。但外界的各种环境却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因此,随着顾客需求、市场条件、竞争方式、社会环境等的改变,战略调整的时候,企业的组织构架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使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注意企业组织构架的不断优化。企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随时都发生着变化,制定新战略在所难免,此时创建与新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是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企业选择组织结构关键在于与企业战略、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匹配,不相匹配的企业,早晚得被市场所淘汰。
一个企业最可怕就是不懂得变化,无法因应市场和环境的改变。进入21世纪之后,组织架构的概念就是两个。一个是扁平化,中间层次越短越好。比如一个企业里面,过去从客户开始到零售商、批发商,到营业员,到分公司经理,一直到总经理总共13个程序,效率怎么能提高,怎么能适应现在的个性化时代呢?所以组织架构的平面化是大势所趋。再者是关于业务流程再造,这是一个新的整合,里面是企业,外边是包括了从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一直到内部的管理,再到批发商、零售商,一直到客户,是整个系统的整合。目前,像这样 大的业务流程供应链的整合,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在做,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我们看ibm公司的组织结构就一直比较合理,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不断进行着组织构架的调整。有人说。ibm简直就是一头大象,但它又绝对是一家善于不断优化组织机构的公司。在1980年以前,由于组织极其臃肿复杂,高层领导总是无法掌握业务层面的真实面目,于是赶紧砍掉了许多官僚机构,建立了直接向主席报告的任务小组,之后才研究pc机,随后占有了80%的市场份额。但是1985年以后,ibm公司又原地踏步,该年经历了5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它又像一个垄断者一样臃肿和官僚(一个执行副总裁与主席之间至少有7个管理层),大象又开始笨重起来。这倒是给了郭士纳大动干戈的机会,他自1993年以后就致力于通过精简塔腰让大象跳舞。郭士纳的精简方法很简单,就是加法和减法,先把ibm公司不具有竞争力的和亏损的业务全部采用减法卖掉(硬盘、管理软件、一些大楼等),然后把ibm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全部加在一起,整合成四大业务集团,分别是硬件集团、软件集团、全球服务集团和技术集团。谁都知道,ibm公司从此一路好转,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技术公司。仅仅是ibm全球服务部,自1996年组建以来,到2001年时,年收入就达到了惊人的250亿美元。郭士纳为ibm公司“精简塔腰”的惊人成果:5年创造了一个三星电子(年收入也是250亿美元规模)。大象开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美国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200多年来它不断调整公司的组织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其中就包括对塔尖管理层的调整。初期,杜邦公司的塔尖管理层,行使了太多其他管理层次的权力,高层管理人员总是陷入日常经营之中,而不是预测需求和决定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公司积极展开多元化经营,但是倾斜的塔尖使得组织机构遭遇严重问题,公司严重亏损。这种困境除了由于战后通货紧缩之外,主要是由于公司倾斜的塔尖造成的。随后,杜邦公司创造了一个多分部组织机构。重新规定执行委员会的范围,设立财力总部、咨询总部、产品总部等等塔腰组织层,在塔底则建立许多独立核算的分部,分部还拥有内部决策权。组织变革以后,杜邦公司同样扶正了倾斜的塔尖。在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其间实施了“三头马车”组织层次),由于塔尖的创造远见、革新意识、迅速决策,杜邦公司迅速长大,并且保持锐意领先。
但是,对于组织构架的调整,又必须谨慎行事,绝对不能一蹴而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