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怎样思考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创造性交流和破坏性交流(2/2)
    让我说得再明白些:从社会角度讲,交流是创造和破坏的起点。当然也是创新的起点;社会层面的创新源于交流。

    法国数学家勒内•托马1968年提出了突变理论。源于该理论的一条普遍规则是:“好的东西都是脆弱的。”意思是说所有积极的事物都容易毁灭。通常,“好”是几种积极因素的组合。如果这个组合中的一个因素出错,整个组合就不再是好的了。比如说你的汽车。如果至少有一个因素(电池、轮胎、刹车或点火器)出了故障,你就遇到了麻烦,因为汽车不再“好”了——它需要修理了。

    “好的东西都是脆弱的”法则的结论之一就是,破坏容易创造难。比如,庙宇、教堂、城堡的建造都需要几年的时间,有时是几十年,但一枚炸弹顷刻间就毁灭了所有的美。人,也是一样。父母、祖父母、朋友、老师和邻居数年的辛苦才造就了一个好人;可是,一颗子弹就能夺走他的生命。还有,你多年的友谊,错误的一步——比如,一个流言——就能永远地使之消失。举一个适例,信任的毁灭也只是一个事件。

    从这个观点看来,创造就是达到和谐,找出各个部分协调运作的方法。这就是古代希腊人视作和谐体系的“宇宙”。打个比方,创造(和谐)需要调音、训练听音、组织和美妙的作品。破坏,则恰恰相反,是达成混乱状态——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即能做到。任何一个人随便拿个锤子,就能把世上最美的雕塑毁灭。就自然界而言,下坡比上坡要容易得多了。

    结论一:创造流创造了良性关系并走向成功,但需要能量、工作和对民众的热爱。

    结论二:破坏流破坏了良性关系并导致失败,但要容易得多了。如果一个人使用破坏流,他可能是:

    ●无知(不懂得伦理道德和话语规则)

    ●未经训练的(知道规则的存在,但不会正确使用)

    ●粗心大意的(知道规则也会使用,但粗心大意)

    ●有病(知道规则也会使用,但没有精力或是不能正常思维)

    ●有破坏或犯罪倾向的(知道规则也会用,但故意破坏)

    现在,你已知道了什么是创造流,让我们看看这种交流是怎么开始的,包括哪些内容。你会看到创造流(积极的、支持的、鼓舞的)是怎样营造了一个使你的创造和创新努力更有成效的环境。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