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导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
和下属拉拉家常
领导也要做好“表面文章”
“抓大放小”、关心“琐事”两手都要硬
用心回馈与你共苦的部属
将领导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
高层与基层的隔阂往往是造成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领导人做出的任何决策最终都要依靠最基层的兵士尽心尽力,但有些人认为领导人是一个组织的中枢神经,自然应该与处于“边远地区”的基层人员保持形式上的和事实上的距离。然而,“一个指挥官把自己限定在指挥所里是什么正确的指令都下达不了的。”
施瓦茨科普夫信奉到部队走访,他认为经常走访部队对培养指挥官的“感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越南的经验是,我到部队去从不打招呼,不事先惊动哨所、营地和兵站的士兵们。到前半个小时,我会打电话说我们已过来了,我不想有关单位提前为我的到来做好准备。我想了解部队的真实情况,不论是后勤基地作战部队还是战术研究部门。如果你想对某个单位的工作做出良好的判断,就必须掌握这个单位真实和基本的情况。掌握真实的情况,到部队去,对于获得决策的‘灵感’或‘第六感觉’是非常关键的。”
当他在越南战争期间还是个中校时,他奉命去接管一个野战营的指挥。有关部门对即将离任的营长评价很差,说他是个“不中用的老家伙,中等身材,消瘦”。施瓦茨科普夫不相信这一套没有根据的说法,他希望能与老营长谈上两三个小时,聊聊这个营的情况。但要调走的这位营长只是泛泛地说,这个营装备很差、士气很低、任务很糟,然后握了握手,说了声“祝你好运”就走了。
施瓦茨科普夫希望尽快了解这个营的情况,因此他直接来到营部,营值班军官向他敬礼说:“长官,我们已经做好向您报告的准备。”
“我现在不想听报告,我想到连队去。”
“长官?”
“我想到连队去,我们不是有指挥官专用的直升机吗?”
“长官,我们是有,但李少校乘着直升机外出了。”威尔•李少校是营作战参谋。“实际上,长官,李少校一直在用这架直升机。”
“这是什么意思?不是为营长配备的指挥控制直升机吗?把它弄回来,现在就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