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预算不行,还要有计划,比如培训:今年派多少人参加多少次培训,派这些人培训需要花多少钱,要有计划来说明。每一笔钱都是专款专用,不是拿到预算之后,想怎么折腾都行。预算看的是结果,计划看的是内容,所以在上级领导或者财务部确定给钱的时候,基本上把握这个原则:计划内、预算内的立即放行,一般不做任何询问,只要没有超出批准者的权限即可。第二种是计划外、预算内。
由于环境的变化,计划需要做出调整,可以把一些钱用到其他项目上,所以管理者要先报计划,计划被批准后才能把预算调整过来,当然前提是花钱没超过总预算。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必须得到上一级的批准才行,所以财务部既掌控预算,也要看上一级的批准意见。第三种是计划内、预算外。
比如做个广告,本来计划花50000元,而实际花费了80000元,超出预算30000元。这时候,当事人要到自己的上司那里去解释:为什么当时预算50000元,现在变成了80000元?上司如果接受部下的解释,就签字放行,既可以调整该经理自己的预算分配,也可以在上一级预算里进行调整。第四种是计划外、预算外。
年初既没有计划,也没有预算,这种情况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要说明为什么计划外的事情现在要去做,发生了什么特殊情况。如果上级接受这种解释,同意修改计划,就必须去调整预算,看从哪里能挪过钱来,或者要求再上一级的经理介入,从更高的层面上调整预算(当然这意味着减少其他部门的预算)。
我认为,预算制度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它简化了管理流程,加快了决策速度,也使各级管理人员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授权才能体现出来,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谈授权是不可能的,很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
那么,财务部门在预算执行和监控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在跨国公司,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控制预算、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保证公司有健康的现金流,但是财务部不能干预业务,更不能卡别人,只要是计划内、预算内并在签字者权限范围内的花费,立即给钱。如果某项花费不合理,年底通过审计可以去检查或者追究签字者的责任,与财务部门无关。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
我在为一家民营企业做咨询的时候发现,该公司财务部的权力非常大,所有的花费都要财务部经理签字才能给钱,即使老总签了字也不管用,但是财务部又不参与具体的业务运作,所以很多付款申请都卡在财务部,因为有太多要付的账了,财务一看要付出的金额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就不想付账。而且由于财务经理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不知道哪个客户或供应商重要,哪笔钱应该先给,哪笔钱可以后给,所以就采取慢慢拖的办法。拖到一定程度,有些客户或供应商等急了,就找业务人员的麻烦,而业务人员没有办法,就纷纷去找老总,或者怂恿客户或供应商直接找老总,客户或供应商把老总臭骂一顿,老总就赶紧付钱了。
结果是,大家都知道惟有采用这种非正常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也就纷纷效仿。这样做的结果是付款的审批速度无端地拖慢了,客户满意度和供应商满意度下降了,员工的积极性挫伤了,大家在等待中消磨时光,公司的效率大大下降,管理成本非常高。
预算体系是企业实现授权与监控的前提条件。没有预算的企业根本不可能授权,更不可能监控,只能听天由命。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