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欧洲战场打得异常惨烈。兵不厌诈,战场上的情况真是变幻莫测。
有一天,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气温甚低,艾森豪威尔的汽车一路奔驰。忽然,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马路旁边,冻得瑟瑟发抖。他立即命令身旁的翻译官下车了解详情,一位参谋急忙阻止说:“我们得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
人在难时拉一把,胜过送佛上西天。艾森豪威尔坚持地说:“等到警方赶到的时候,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已冻死啦!”
原来,这对老夫妇正准备去巴黎投奔自己的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去了趟巴黎。送完这对老夫妇之后,才风驰电掣般地赶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助人的双手比祈祷的双唇更神圣。尽管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行善图报的动机,然而,他的善心义举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原来,那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兵虎视眈眈地埋伏在艾森豪威尔必须经过的那条路上。如果不是因善行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就很难躲过这场劫难。千军易得,一帅难求。如果艾森豪威尔因遭到伏击而身亡,那么整个二战的欧洲战史就很可能会因此而改写!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这话虽不能理解成简单的因果报应,但从总体上看,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墓碑上的一句话
内德•兰塞姆是法国里昂最著名的牧师,一生中一万多次走到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临终者的忏悔。他的献身精神不知感化过多少人,无论是在富人区还是在贫民窟都享有极高的威望。
兰塞姆到了84岁的时候,尽管仍然很想走近需要他的人,但由于体弱多病,已经深深感到力不从心了。他躺在教堂的一间阁楼里,酝酿写一本书,以便把自己对生命、生活和死亡的认识告诉世人。他多次动笔,几易其稿,都不满意,觉得没有很好表达出他心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兰塞姆的门,说自己的丈夫快要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他不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妇人和她的丈夫失望,在别人的搀扶下,还是坚持去了。
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72岁,年轻时曾和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说,他非常喜欢音乐,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要不然他可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一生碌碌无为,感到非常的遗憾。他告诉兰塞姆,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决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他请求上帝宽恕他,再给他一次学习音乐的机会。
兰塞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答应回去后为他祈祷,并告诉他,聆听这次忏悔使自己也很受启发。
兰塞姆回到教堂,继续写书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他拿出自己的60多本日记,决定把一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一本书。他认为,不管他如何论述对生命、生活和生死的认识,都不如这些临终者的话能给人们以启迪。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书的内容都从日记中圈出来了。他给书起了名字,叫《最后的话》。
可是非常意外,在法国麦金利影印公司承印该书时,里昂发生了大地震,兰塞姆的60本日记全部毁于火灾。《基督教真理箴言报》非常惋惜地报道了这件事,把它称为基督教的“里昂大地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