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盛衰兴亡,起伏更替,一治一乱,分分合合;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动荡、分裂与割据,团结、统一与融合,是中国历史前进中的两大永恒主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确实是前人对中国历史高度鲜明的概括。那么在这些变乱与纷争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呢?是战争。正是因为这大大小小的战争,改变着世界的版图,磨砺了人类的斗争经验。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它何尝又不具有建设性呢?可以说,战争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在当今社会,战争的威胁虽然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古往今来运用于战争中的谋略,又何尝不能运用在管理上呢?在日本和西方,管理学者们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
中华民族虽然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中国历史上并不乏战争;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无论是内战也好,外战也罢,中国人在其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和应对战争的策略。古人通过总结他们的战争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兵书战策,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例如一部《孙子兵法》,区区十三篇,不过数万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兵家斗争哲学,囊括了军事斗争的各个层面,几乎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成就。然而如今,人们已经远不止把它当成一本兵书看,而是将孙子的智慧运用到了政治、经济、乃至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各个层面。直到现在,关于《孙子兵法》如何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研究仍然方兴未艾,堪称“显学”。
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艺术,给了现代管理哪些有益的启迪。当然在这些思想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孙子兵法》。我们将结合《孙子兵法》的微言大义,来看看它在管理中有哪些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未战庙算,知己知彼
中国古代作战前,要在庙堂举行谋划会议,称为“庙算”。庙算的目的不仅在于准确地分析敌情,还在于如实地了解自己一方的战斗力和其他主客观条件,做到成竹在胸,未战而先胜。中国古语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强调的就是庙算的意义。
庙算的目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才能在决策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管理决策和军事决策一样,同样需要了解自身实力地位、掌握市场动态、分析竞争对手策略,在这些信息俱已齐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无论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也好,还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也罢,他们到底要掌握哪些情报,才算是“知己知彼”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