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学习型组织观念
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孔子,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亲自调教了诸多贤能的弟子,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方法和教育思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孔子关于“教”与“学”的一些思路和主张,对于当今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教育,以及在企业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当今的时髦语),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一直倡导终生学习、互动学习的先进观念,这和现代的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理念实在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择师方面,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无论尊卑贵贱,任何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身的长处,可以供我师法。因此对于学习的态度,孔子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对自己的学生,孔子也常常虚心向他们求教,并无禁忌。这也就是,“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以前,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只有贵族才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孔子创办私塾,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先进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他的学生来自11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孔子对他们都一视同仁。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根据各人的背景、志趣、经历、资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做到“因才施教”。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他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还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孔子一方面强调“师道尊严”,形成了中国上千年以来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方面又刻意为自己的学生营造宽松和睦的学习气氛,力争促成“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因此,弟子们在孔子面前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孔子的领导下,整个组织内充满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也涌现了不少贤德之人。在现代企业组织中,要大兴学习之风,还真得借鉴借鉴孔夫子的主张。
的确,下属有自主、自发、自动学习的热情,固然可喜。不过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为他们营造共享、互动、自我学习的氛围和平台,这才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