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义”和“利”是一对永恒的主题,二者的矛盾冲突也最多,而国人长期以来都把它们视为对立面,多耻于言利。义利之争的起因,乃在于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一来,几乎无人敢轻易言利,人人都为这种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理念所束缚。不信你去问任何人愿意做“君子”还是“小人”,答案都会无一例外:“当然是君子”。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无疑是与现代商业理念和原则相悖的,重义轻利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都是一种“官文化”而非“商文化”,唯有“仕途经济”,才是人生的正途。所以说,中国传统的土壤,确实不是诞生企业家的土壤。像孔乙己那样典型的中国人,穷困潦倒之际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实在是孔孟之道大大的受害者。难道面子就那么重要么?就算是不折不扣的“君子”,难道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么?孔子提倡“君子固穷”,要求君子能“安贫乐道”,要求他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然这是一种很高尚的理想,却无时无刻不在束缚着人的心灵。
不过如今的中国人,已经很少有这种顾虑了。他们所标榜的,正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甚至是不义之财,只要有利可图,也照样会趋之若鹜。但是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讲,更习惯于“藏富”而不是“露富”,更不用说“斗富”了。因此对于他们的财产,哪怕是正当取得的收益,也不喜欢让人家看到,而是千方百计地进行掩饰。一方面是避免背上“贪财鬼”、“吝啬鬼”或者“守财奴”的恶名,另一方面也免得树大招风,引发他人的觊觎之心。
其实,有些中国人口头上虽然视金钱如粪土,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把钱财看得很重的,正可谓是“道义摆口边,利字在心间”。这样的人,明显有些心口不一,多少让人觉得比较虚伪。从古到今,公开标榜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追逐财富,并且以炫耀财富为荣的中国人,毕竟不多。况且中国人大都崇尚节俭,如果有钱了就大肆挥霍,就会被人斥责为“暴发户”心态。
所以多数中国人就是有了钱也不愿意声张,安安稳稳过日子是他们最大的理想。在多数中国人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不如用它为社会公益事业做点贡献。至于“为富不仁”,那更为中国人所不齿。但有时也难免会有例外。西晋的时候,就有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听来令人咋舌;不过这两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也都没有善终,落得遗臭万年的结局。我国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发财”“致富”这样的字眼是讳莫如深、噤若寒蝉的。改革开放以后,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且社会再也不提倡“贫穷即光荣”,压抑许久的人性开始爆发,结果一度走向另一个极端。近十年前一些“大款”挥金如土,动不动就“斗富”,人们甚至产生“笑贫不笑娼”的心态,引发社会拜金主义思潮严重,不过这股风头在今天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国民的心态基本上恢复正常了。
但是若要问当今的中国人,在“义”和“利”之间会如何取舍,那就很难说了。估计他们多数都会选择后者,但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对于这样棘手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不要让“义”和“利”对立起来。要让人们明白,“守义必有利,趋利须怀义”。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通过两者的权衡与拿捏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自然要费一番考量。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