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中国人管理系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2节 中国传统的儒家智慧(2)
    礼义为本的伦理观

    中国自古以来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中国人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治国安邦等方面,都十分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也常用伦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中国人常说,“礼多人不怪”,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是显得彬彬有礼,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的往来,总之礼数是要尽到的。在中国,有很多规范的礼仪习俗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它们从孔子时代就开始为国人所遵循,其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跟人打交道不懂得礼貌,往往会被视作没有教养,而遭受大众的贬斥。

    因此,如果跟中国人打起交道来,就一定要懂得礼数。中国人爱讲礼,因此规矩也多,稍有不慎就容易犯忌讳。而且,中国人很崇尚“礼尚往来”,也就是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一点让许多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很难适应。其实在中国呆久了你会发现,很多通过正常途径难以解决的问题,却能在私下里通过私人关系解决。中国人谈生意,更多的是在酒局饭桌上,而非谈判桌前。大约他们认为,觥筹交错的气氛才算融洽、友好,而在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多少有些不礼貌吧。

    有人认为,正因为中国的礼仪制度太规范、太完善,而且它依托的是数千年以来的门第观念和等级制度,所以难免让人觉得有诸多的繁文缛节,几乎成了一些束缚人们行动自由的陈规陋习,很难有可取之处。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毕竟中华礼仪的形式是一直在变的,而且变到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了。现在我们在大街上,早就见不到打躬作揖、稽首施礼的场面了吧。但是,中国礼仪的内涵和精神却一直为国人所传承至今,留存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

    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为纽带而形成的一个注重人伦、崇尚道义的有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当浓厚的,这一点要远甚于西方,家庭的和睦可以促成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同时也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要求父母善待子女、子女孝顺父母,兄长要爱护弟妹、当弟弟的自然要尊敬兄长;此外,夫妻之间如果能做到“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正是这样的伦理道德观念,促进了传统中国家庭的和谐与美满,使得整个中国社会稳定而有序。

    当然,有时候过分的人伦纲常与亲疏之别也常常产生副作用,最容易导致裙带之风的盛行,以及为了小团体的私利而置大局于不顾。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过于浓厚,一个人一旦有了出息(例如做了官),很自然的就要为亲友或是乡亲捞点好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恐怕也是很多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

    此外,中国人的地域认同感也特别强烈,同乡之间往往会彼此照顾、相互提携,尤其是当他们在外地发展的时候。这种现象的产生,恐怕也是基于国人浓厚的乡土观念和对故乡的眷顾与依恋的情怀。在美国,我们就很少听说仅仅因为是老乡关系而成为朋友的。诚然,同乡之间的照顾提携有其合理之处,但在企业经营中,如何对因同乡关系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却是很令管理者头疼的事情。

    义利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