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华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华为的冬天不裁人(2/2)

    1996年到2000年,是华为历史上成长最快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华为大规模地扩招,自然没有裁员计划。

    《华为的冬天》成了别的公司裁人的借口,而始作俑者的华为却对裁人几乎连一点表示都没有。

    从2001年的第2季度开始,华为启动“轮训”,所谓的轮训根本就不是裁人,甚至连末位淘汰都算不上。公司要求办事处把两名销售人员退回公司培训,称主要目的是让员工有更多的培训机会。各个办事处纷纷响应,考核为d的两名员工被送回公司培训。当时人们认为公司是借机会裁人。但请注意:

    (1) 这些人回公司真的是集中起来培训公司产品和销售技巧的。时间为半个月,工资照发。有哪个公司裁人前还给你机会培训?培训可是一种投资啊!

    (2) 培训合格的再次上岗。有的觉得不太适合做市场,就在后方做行政或者销售管理工作,更多的还是派到另外的办事处继续使用。杭州办事处当时的两位员工就被重新分配到另一个办事处,一位继续任高级客户经理,和在杭办是一样的职位;另一位居然被提拔使用,位居副经理之职。

    整个杭州办事处有近40位销售人员,全办事处有60人,仅仅有两人回公司培训,而且竟然没有一人离开公司,你说这叫裁员吗?

    2002年,华为换了个名称:末位淘汰。末位淘汰多少?一个季度每个办事处1—2个名额!如果某个部门业绩比较突出,那么该部门也可以允许没有一个被淘汰的名额!

    我通过几年的人事工作经验和对华为的了解,总算明白了什么样的人华为才会直接辞退:

    (1) 进入色情场所不幸遭遇执法人员被抓个正着的。

    (2) 公然谩骂客户并且客户没有打算原谅的。

    (3) 同事之间在办公场所公开“搏斗”造成恶劣影响的。

    我上面说的可不是从治安条例中演化出来的,我说的这几条都有华为现实的案例支撑,每一条都可以丰满为一个故事。我还没有看到因比这些情节轻的事实而被公司直接辞退的。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华为是给他换岗呢?通常有两条:

    (1) 丢了项目,其情节和损失都比较严重的。

    (2) 根本不符合岗位要求的。比如,做市场的见人就想躲的;做人力资源的喜欢拉帮结派吹胡子瞪眼的;做售后服务的随便拔板子让机器瞬间停机的。

    如果在新的岗位上再次表现得差强人意,这位同志才有可能真正离开华为。

    不知内情的人以为华为在裁员,实际情况是:正好有人主动走,华为就把主动离职的人算成“末位淘汰”。按照华为的规定,如果华为辞退员工,每工作一年就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主动辞职就没有了。“末位淘汰”当然算作华为辞退员工,因此那些本来拿不到补偿金的人华为却主动给了他们,是不是恰恰说明了华为的宽厚呢?

    这是从用人方面来讲的。从薪酬体系来讲就可套用一句广告词:华为的保护体贴又周到。

    华为一般不会因为一件事给某个人涨工资或者降工资,股票、奖金也是如此,华为的股票核定参考每个人年终评定(业绩、任职资格、劳动态度)的结果,但也只是参考。华为的奖金也有核算,这种核算更像是预算,只分摊到办事处等部门一级,没有任何一个数据直接是和哪一次事件有明显数学关系的。

    华为从来没有提成的说法,有些公司觉得业绩和奖金直接挂钩会更加明显地刺激员工。这种做法实际上往往会迫使员工做出短期行为,把正常的激励变成斤斤计较的利益驱动。华为在1995年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打算,在经过精确的测算后就再也没有实行过。在it业这样需要团队作战的行业里,你能说的清楚谁对项目的贡献能精确到数字吗?如何来认定业绩的归属?退一万步说,就算你能把这里面搞明白了,它产生的导向作用会是什么?谁不会小肚鸡肠地去抢功?再说了,产品卖得多的人贡献就一定大吗?

    如果你是家产业形态和华为类似的it公司,不信你去试试这种“科学”的提成公式,保证有人会得上百万、上千百万,而有的人却少得可怜。最要命的,你会发现最终你自己既收不了场也下不了台。

    无论如何,失信于民总是一件最可怕的事。

    在华为,你知道自己的表现好坏肯定最终对你的业绩考核以及利益产生影响,可你本人不会确切地知道它和收入的关系,于是你就不会在每一件事情上患得患失。很多事情往往你越在乎,就越找不到感觉,员工不会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利益问题,就时时刻刻与公司算账,与同事算账,甚至与自己算账。

    华为的这种尺度,我想就是中庸吧。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