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摆脱了人工誊抄书籍的局面。然而,雕版印刷术究竟产生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地说,有汉、东晋、六朝、隋、唐、五代、北宋7 种说法。雕版印刷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印章与拓石结合的结果。所谓拓石就是用纸在刻有文字的石碑上拓印。人们用坚韧柔软的白纸,先用水浸湿,贴在石碑的文字上,然后用碎布、帛絮扎成的小槌子,在纸上轻轻地均匀捶拍,再刷上一层墨汁,略干后揭下纸张,就成了黑底白字的读物。印章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值得一提的是,东晋时有一块四寸见方的印章,上面刻有120 多字的道教符咒,简直象一篇短文。印章多用阳文,结果是白底黑字,既清楚又好看,但印章的面积小,刻印的字数有限。拓石则一次可拓印很多字,面积比印章大,不过因碑文多用阴文,产品多为黑底白字,不够清晰,不利于阅读。倘若印章与拓石二者能相互取长补短,岂不完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正好完成了这一
使命。汉代纸的发明,四、五世纪间烟枲墨的出现,则为雕版印刷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汉、东晋两种看法可以排除。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与已发现的实物,五代与北宋两种说法基本可以否定。
历史上曾经有人把五代的冯道尊为雕版印刷的创始人。《旧五代史》记载:“时以诸经舛缪,(冯道)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刻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明朝陆深的《金台纪闻》云:“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其议出于冯道。此刻书之始也。”五代年间,后唐宰相冯道,发现以往的刻印多为佛、道等家的著作,认为儒家经典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更为需要。于是建议后唐明宗下令刻印,并由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校定。从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 年)止,共花费了22年,方才完成儒家九经的刻印任务。通常所指的监本就始于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用雕版印刷术刻印书籍。
冯道确实对印刷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应当把他误认为印刷术的发明人。
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六朝、隋、唐三代的可能性较大。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唐代尤其是唐初之说的根据较多。唐朝元为白居易诗集作说:“而乐天(即白居易)《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茗酒者,处处皆是,……长庆四年(825 年)冬十二月十日。”模勒便是模刻,炫卖就是在街上叫卖,还可以拿刻印的白居易诗来换茶换酒。当时外国如朝鲜、日本都抢着购买白居易诗,元所描写的流行盛况绝非言过其实,可见9 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扩大到人民所爱好讽咏的诗歌了,渐渐地又从刻印诗歌推广到刻印日历。唐文宗太和九年(835 年),官拜东川节度使的冯宿上奏云:“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又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见《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冯宿的奏章说明,在当时四川、淮南每年印制的私历满天下。从以上二则史料可知:唐中后期的雕版印刷术己在全国普遍推广使用,当然它的初创时间尚需向前追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