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周以前,“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文化教育上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一些有识之士以个人身份授徒讲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初出现的私学。私学的产生,对于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把知识带到民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这种私人授徒讲学的风气,究竟起于何时,始于何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孔子首先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是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从目前接触到的材料来看,持这一见解比较早的恐怕要算章太炎。他在1906年撰写的《论诸子学》中说:“孔子干七十二君,已开游说之端。”又说,孔子“变祥神怪之说而务人事,变畴人世官之学而及平民,此其功亦绝千古”。解放后我国出版的一些中国通史著作,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尚钺主编《中国历史纲要》等都认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与此相同,一些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学者也持这一看法。毛礼锐等在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古代教育史》中说,孔子“开创‘私学’,建立了儒家学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勃兴,开创了道路”。陈景磐在1981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版《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二版)中也认为,孔子“首先开私人讲学的风气,是我们私人讲学的创始人”。许梦瀛在198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版《孔子教育思想初探》中则进一步认为,孔子创办的私学,“这样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论在中国或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首创性的”。
如果说上述学者主要是正面阐明观点,那么于盛庭在1979年第4 期《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上撰文《关于孔子首创私学的问题》,则针对不同观点作了具体论证。该文指出,有人认为略早于孔子兴办私学的有周室的老聃,楚国的老莱子、伯昏无人,郑国的列御寇、邓析;与孔子同时在鲁国讲学的有少正卯、王骀、柳下惠等,但所依据的材料,除了邓析、少正卯之外,几乎全出于《庄子》、《列子》等书,而“凡引自《庄子》、《列子》的材料,如果没有其它确凿的佐证,是不足信为史实的”。关于邓析,该文认为只是帮人打官司的著名律师,“恐怕还算不上办私学的教育家”;即使说邓析办起了私学,“也很可能是在孔子之后”。该文还认为,少正卯办私学虽有古书记载,但也恐有误,不可轻率“认作史实”。文章最后明确指出:“因此,
迄今为止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孔子不是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的私立学校的创办者。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