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一座不朽里程碑”的伟大巨著——《史记》记事的断限,是学术界两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史记。太史公自序》上明言:“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云:“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从这两段话看,上限和下限都各有两个断限,是自相矛盾的。于是引起了后世者的争论,而焦点又集中在下限上。关于《史记》的下限,自古至今,大致有7 种观点。
一、讫于麟止说。
西汉扬雄说:“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汉书。扬雄传》)东汉班彪说:“太史令司马迁……上自黄帝,下讫麟止,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后汉书。班彪传》)三国张晏说:“武帝获麟,迁以为述事之端。上记黄帝,下讫麟止,犹《春秋》止于获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近人崔适、梁启超也力主此说。崔适《史记探源》罗列八条证据以成其说,他把凡是麟止以后记事一概斥之为“妄人所续”。《史记》断限讫于麟止的说法较为流行。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也说道:司马迁“终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始于黄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获白麟止,盖自谓其书所以继《春秋》也”。
关于“麟止”,究竟指的是何事、何时?就是在持讫于麟止说的学者中,解说也不尽相同。一说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 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说指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改名黄金为麟趾褭蹄。”(均见《汉书。武帝纪》)两事相距,乃有28年之遥。
二、讫于太初说。
东汉荀悦、唐刘知几、清梁玉绳、日本泷川资言等人从《太史公自序赞》着眼,笼统地说:“讫于太初。”太初系汉武帝第七个年号,由公元前104年到前101 年,共计4 年。《史记》为何讫于太初?梁玉绳等认为,司马迁太初元年始作史,故讫于太初。又为何说讫于麟止?粱玉绳认为这是假设之辞,表示效法《春秋》。泷川氏还认为是“表作史之时”。主讫太初说者,以朱东润持论最为有力。他不仅对崔适的论据,逐条驳斥,并且列出9 例以证其说:“讫于太初前一年,即元封六年。”
三、讫于天汉说。
东汉史学家班固撰《汉书。司马迁传》。书中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赞同这种说法的有司马贞和张守节。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曰:“夫太史公纪事,上始轩辕,下讫天汉。”张守节《史记正义序》曰:“《史记》者,汉太史公司马迁作。……上起轩辕,下既天汉。”天汉为汉武帝第八个年号,由公元前100 年到前97年,上与“太初”紧紧相连,共计4 年。
四、讫于武帝之末说。
褚少孙说:“太史公纪事尽于孝武之事。”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正史考略》史记条中阐明:“太初以后事,则犹《左氏》之有续传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