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不属荀学,郭沫若认为应是孟学。他说《学记》对于教育与学习是主张自发的,言“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和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在精神上是完全合拍的。他还说《学记》言“大学之道”,与《大学》互为表里。《大学》是孟学,而且是乐正氏之儒的典籍。因此,他认为《学记》“是乐正氏所作”。(同上书)郭沫若这个见解,在学术界较有影响,不少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或者作了介绍,或者直接引用。高时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学记评注》中,还进一步作了具体阐发。他说《学记》的作者是思孟学派的乐正克,这是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
第三,乐正本是学官,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和上述学者认为《学记》是孔门弟子作品的见解不同,杜通明或许受清代陆奎勋等的影响,认为《学记》作者是汉儒董仲舒。他在《学记考释》中指出,《学记》中的文字,与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对贤良策》中的文体、语句颇多类似之处。如《学记》中常引用古书而加以结论说,“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乎”,而《春秋繁露》中亦多采用同样的语句。他还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亦往往与《学记》中所载有相互发明之处。如《学记》主张“化民成俗”,董仲舒对策中也有“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化民”;《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董仲舒则说“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学记》中特别强调“继志”、“务本”,董仲舒也主张“重志”、“重本”。(转引自顾树森《学记今译》)
由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的作者究竟是谁,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研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没有获得一个为学术界所满意的定论。因而,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学记》“作者的确切姓名和创作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中国古今教育家》,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金林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