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这本古书共有4.5 万余字。它以记述各种官职的形式来阐明制度,所以历来又称作《周官》。这本书中的官职,用天、地和四时划分为6 个部门。在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6 个部门中,各有首长和下属官吏数十人,构成一个严密的官僚体制。据说这本古书在汉代发现时,就缺掉“冬官”这一部分,于是就用一本类似的书《考工记》补上,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那末,这本书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出于何人之手?历来说法非常分歧。这里我们简略介绍并分析于下:(一)西周周公所作。汉代刘歆宣传《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迹”,后来学者如郑玄等多信之。《隋书。经籍志》称:《周礼》是“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但是这种说法可疑的地方很多。洗从文体上来看,春秋以前不会出现如此洋洋洒洒,详密而有组织的巨制;再从官职名称来看,郭沫若曾作《周官质疑》,把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官职和《周礼》比较,发现很多矛盾;三从田制来看,《诗经》、《孟子》、《礼记。王制》中都说西周有“公田”,而《周礼》中根本没有;四从封国面积来看,《周礼》说“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显然太大,与周初情况不合;此外,《周礼》中常见“把五帝”、“掌五刑之法”,这都应是战国中期五行学说兴起后的说法。
(二)西汉末刘歆伪造。从汉代出现此书开始,到清代的康有为等,许多学者认为,《周礼》是刘歆在王莽篡位当国师时,为了配合王莽的政变而处心积虑地伪造出来的。《汉书。王莽传》云:“摄皇帝(指王莽)遂开秘府,……发得《周礼》。”可见这是王莽当政时代的产物。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宋代陈振孙认为:“此书多古文奇字”(《直斋书录解题》),其他名物度数,也可与周制相参证,应该是先秦古籍。
(三)战国策士的建国方略,或说是战国法家谋求统一、富国强兵之书。《周礼》每一部分的开头都这样写道:“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可见这是一部建国方略。战国时的游说之士,一定要有伟大的治国计划,方能打动诸侯国君,获取高位。《周礼》要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国内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实行中央集权。《周礼。天官。大宰》云:“以八柄诏王驭群臣。”这就是说,国王可以用爵、禄、诛、夺等八种手段来操纵群臣的行动。《周礼》中又详细讲述了军队的编制、赋税的征收,特别讲到要用刑法来控制人民。《周礼。地官。族师》中说:“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秋官》中又说:每年正月,“布刑于邦国都鄙”,“禁庶民之乱暴力正者”。这和商鞅的变法措施甚为接近。
(四)战国时齐国人所作的记述现实的书。《周礼》和齐国的文献《管子》有密切的关系。《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管子。立政》也说:“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管子。禁藏》又说:“辅之以什,司之以伍。”《管子》有“相壤定籍”之法,《周礼》也有“乡遂分上、中、下授田”之制。《周礼。大司寇》说:“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
这又是齐国规定的“足甲兵”的法令,见于《国语。齐语》。齐国是在东夷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国家,一直保存着氏族公社组织和奴隶制的残余。这些在《周礼》一书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