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武夷山船棺怎样置于绝壁山洞之中?(2/2)
    1973年9 月,有两个人在武夷山观音岩用奇特方法“出洞”了号称“一号”的船棺。有人据此试图揭开这千古之谜。此二人,乃盗棺人也。他们买了数百斤粗铁丝制成软梯,上端紧绑在岩顶的大树根部,一人把风,一人顺梯下到岩洞,因岩洞深凹,他运足气功,荡起秋千,把身体晃进“仙洞”,撬开“金棺”取宝,结果大失所望,原来早年已被人盗过棺,只余零星残骸,于是复攀梯告诉同伙。两人不甘空手而归,乃相信金棺木能“除百病,祛邪祟”的讹言,持锯下梯复到洞穴,锯棺三截,推下山涧,结果身陷囹圄。福建考古工作队得此启发,于1978年9 月在林业工程吊装队协助下,利用绞盘机牵引小操作台,升降自如,左右随意,载人吊运到太庙村莲花峰白岩洞口悬空作业,从容地从洞内取出第二号船棺。据此,第三说者想象出当时安放

    船棺的秘密。即在没有绞盘机牵引的远古年代,武夷古越族人也象两个盗棺人的做法一样,从上缒下几个“葬礼先行官”,在洞口预先架设只要数米的栈道(所需之木料由上陆续缒下),其功用等于用绞盘机牵引到洞口的小操作台。这样一来,延伸了岩壁凹陷的部分,使延长了的棺穴与峰顶大体能成垂直线。部落人在峰顶就地伐楠制棺,装殓死者后齐力把它吊坠而下,先搁洞口栈道处,再由“先行官”推进洞去。因为有的洞穴深度不够,所以有些船棺的小部分还露在外头,搁在由洞内伸出的数块架木上面,栈道木料拆除后散落在崖罅之间,即现在所见之千年不烂的虹桥板,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此说虽较可信,但也引起人们的质疑,说是某些峰顶无法攀登,也不一定都有楠木。持此说者则坚信民间传说“武夷卅六峰,峰峰可攀登”,并引崇安古县志所述:“武夷山古木参天,终日猿啼不绝”,论证古木当中有楠木。争论仍在继续,无懈可击的谜底仍在探索之中。1962年,郭沫若畅游武夷山时曾写诗吟叹:“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咏武夷》,见《东风集》)询之以谜底真个如何,他也只幽默、谦虚地笑而不答。

    (方留章赵勇)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