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武夷山船棺怎样置于绝壁山洞之中?
    在福建崇安的武夷山风景区,有一条九曲溪穿越36峰之间。泛舟九曲,只见沿溪两旁壁立千仞的峰腰洞穴之内,零散放置着几十具形状似船的棺木,或深藏洞内,如快艇遨游归来,安然栖息;或微露穴外,似拨动云浪,凌空欲航,令人可望而不可即,只能望山兴叹。这些船棺何时放置上去的?

    原是千古一谜。南宋朱熹就曾发出浩叹:“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櫂几何年?”(《九曲櫂歌》,见清。董天工《武夷山志》)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个谜已经解开。近年来陆续取下了两具船棺,经碳14测定,距今一为3840±90年,一为3445±150 年,但紧接着又有一个难解之谜,颇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注意到,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至峰顶,下距崖谷,都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无路可通。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将船棺放进岩洞之中的呢?

    人们对此猜测纷坛,有的甚至蒙上了神秘色彩。加《稽神记》云:“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剥开神秘外衣,这一说或可称为“栈道说”。因为根据武夷古越族船棺葬仪习俗,部落主才配安寝这种至今不烂的楠木制造之船棺,且陪葬品多,不愿为外人所知,所以选择在风雨之夕,兼用人力、畜力,顺着事先铺设的栈道,把船棺运入岩洞,故有“闻人马箫管之声”云云。持此说者认定,现在只要乘竹筏沿九曲而游,还可以在两岸的岩壁缝隙处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这就是安置船棺之后为了确保它的安全而将栈道拆除的遗物。但此说似乎偏重想象,因为存放船棺的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的,突兀峭拔,既没有缓坡之处可以架设栈道,且岩壁坚硬,欲架设长栈道,谈何容易!笔者曾询及建设武夷的著名专家,都以为这在三四千年前是难以实现的。

    持第二说者援引《武夷山志》中曾记载的盗棺人的行径,试图用“吊装论”揭开放置船棺之秘密。《武夷山志》载:“成化间有乡人削竹签插仙船岩壁攀引而上”,“村民能猨猱者尝登之,棺不施钉,可开视。”持此论者因而推证船棺是由下而上吊装进洞,并说,“其中很可能使用了某种最原始的机械”。(见《福建日报》1980年6 月4 日,林宗涂《武夷船棺的来历》)

    此论颇能吸引人。考察已经取出的一号船棺,棺盖头部有一道明显的绳勒痕迹,宽约三厘米,似可佐证。但此推想略嫌理由不足,特别所引用《山志》的两段话只能说明徒手进洞的本领。且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鞭长力微,即使百人在峰顶一起用力绞拉辘轳之类的简单机械来吊升岩底的船棺,吊到洞口时也不能放进穴内,因为武夷诸峰的特点是上丰下敛,峰腰洞穴多是朝内斜嵌,吊棺垂直上升如何解决进洞问题?“使用了某种最原始的机械”云云,也就不能使人完全信服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