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辞海》注为:“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避“五”字之讳,而“午”与“五”同音,所以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还让人们佩带香袋,以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端午又名端阳、重午、中天等。端午节是迷人的,而关于它的得名和始源,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议。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一、屈原说。这种说法较为古老和通行。其所依据的最早资料有二:(一)
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粽子起源的故事——“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二)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所提竞渡起源之一说——”屈原投汨罗日“为竞渡三个来源之一。因此,每到端午这天,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传说这与纪念屈原有关。相传战国时,楚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革职放逐。秦国趁机出兵,使楚国失地千里,郢都也被秦将白起所破。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而自己又救国无门,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便于公元前278 年抱巨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当地百姓知道后,马上设法捞救,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没找到屈原的尸体。这时恰逢天下雨,湖上的渔舟遇雨,一齐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他们听说是打捞贤臣屈原时,又再度冒雨,争相划进了茫茫的洞庭湖中。以后,人们就荡舟江河之上,以寄哀思,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又传屈原殉难后,楚国百姓为纪念他,每到五月初五日,便往江里扔粽子,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再吃屈大夫的尸身,此说相沿至今。相传屈原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日,因而人们大多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文秀有《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它反映了端午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有关。
二、龙节说。闻一多先生不同意上述说法,而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自他作出论证后,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在《端午考》一文中,他列出了有关典籍一百零一条记载;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他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进而推论端午是龙的节日。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二)关于竞渡的来源,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
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三、恶日说。张心勤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载《齐鲁学刊》1982年第1期)中指出: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附会而成,端午应起源于恶日。(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内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为“恶日”。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晋大将王镇恶、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二)民间流传,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艾草、菖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日这个“恶月”、“恶日”而来。粽子只是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三)六朝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带纪念介之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的影响,端午节的纪念内容才为屈原所独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