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在古代有过许多称号,如中华、中原等,而较著名、较有意思的,要数“华夏”了。中国保以又称华夏,这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几千年前就杂说纷呈、相持不下了。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疏曰:“华夏为中国也。”《说文解字》》则这么解释:华,意为荣(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部),古时华夏族居于中央之地,故习称中国。
《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而《尚书》“华夏蛮貊”注则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又是一种解释。怎么看待上述纷歧杂立的说法,又怎么解释华夏二字?有人从《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话里,认为“夏”常与“蛮夷”和“裔”相对,“华”与“夷”相对。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里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夏从夏水(即汉水)而得名,华从华山而产生。但是,查《汉书。地理志》,夏水只是江汉的一个小支汉。一条小小支流,怎能得到如此厚爱,竟成为一族的代称?华山,在《尚书。禹贡》里只作为梁州北界出现,在古书中常与别的山岳相提并论,无甚独特之处。《尔雅》有“华山有三”、“华山为西岳”等几条材料,都说明华山的地位并不算高,似很难成为一国全境的名号。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里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还含有雅、正、大等意思。比如,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就是用西方人的声音歌唱的诗篇。东方齐鲁等国,本从西方迁来,所以东方诸国称东夏,西方诸国称西夏,东西合称诸夏。周朝又崇尚赤色,大祭祀时常用骍牛(赤色牛)。晋国大夫羊舌赤字伯华,孔子弟子公西华名赤,都说明华含有赤的意思。凡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族,称为华人和华族,通称为诸华。华夏这个名称,最基本的涵义还是在于文化。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而对文化低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按其方位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时期,各族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随着“中国”范围的扩大,华夏文化也随着发展、扩大,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都纳入了华夏族的范畴。华夏,遂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
翦伯赞在《中国史论集。夏族的起源与史前之鄂尔多斯》一文里,提出了如下看法:甘肃、河南、山西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皆为夏族所遗留。在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以前,鄂尔多斯实为夏族人种的孕育、出发之地。后来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为了求得更好生存,夏族不得不舍弃故乡,去寻找新的根据地。它的迁徙,是多方向的,同时也不是尽族而行。除转移到甘肃及中原的以外,还有一部分夏族始终停留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在黄土高原北部河套附近)。其东徙中原的,后来称为东夏,又称华夏;其西移甘肃的,称为西夏,又称蛮夏;其始终生活在原根据地的,后来称为大夏。东夏者,所以区别于西夏;华夏者,所以区别于蛮夏;而大夏者,又是用来区别于东夏与西夏的称号,是夏族的美称,也是夏族的总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