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崇尚黄色的传统。如黄钟、黄花、黄发、黄海(中央之海),甚至黄泉,因为加了一个“黄”字,便都成了美称。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视为正色的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中,黄色最尊。因此,在历朝史料和小说戏曲中,常可看到黄色被视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色和御用色的故事。比如,黄钺(用黄金为饰的斧)曾作为君王权力的象征。《尚书。牧誓》里就用“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来描绘武王伐纣的英武形象。黄龙,是只有帝王的服饰上才能出现的;黄袍,是只有帝王才能穿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就是搞了一出“黄袍加身”的闹剧;清朝乾隆皇帝得以立为皇太子,据说也就是因为凑巧披上了一条绣有黄龙的袍子。据宋人王懋《野客丛书》记载,至少从隋朝开始,黄袍就成了只有帝王才能穿的服饰。清朝严禁擅用黄色,据清人蒋良祺《东华录》记载,清雍正时平定青海叛乱有功的大将年羹尧,后来被判死罪的原因中,就有出门用黄土填道、用鹅黄色荷包、擅用黄包袱等罪状。皇家的围墙、宫殿,可以涂上明亮的黄色,而一般人则绝对不允许用黄色涂抹建筑物。
黄色是尊贵的。统治者要垄断它,反抗者也要利用它。汉末流行“黄衣当王”的谶语;黄巾起义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动员口号,并以黄巾缠首,作为标志;唐末黄巢起义,做诗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利用黄色、以夺取黄色暗寓夺取政权的含义。
黄色,与中国文化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那么,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崇尚黄色呢?
刘师培在《古代以黄色为重》一文中认为,中国“古代人民悉为黄种”,因此崇奉黄色,而“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以中国人的肤色为解。反对此说的学者则以为,在对外交流极其闭塞的上古,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黄色肤种的人,在没有比较、没有鉴别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去给自己下个定义——黄种人,以区别于白种、黑种人的。
萧兵在《中。中庸。中和》一文中提出了这么一种看法:“黄色介于黑白赤橙之间,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央之色。”正如《白虎通。号篇》所载,“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这种“中和之色”,对于具有中和性格的中华民族,自然是极其值得崇尚的了。此说颇有见地。但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一定要选用黄色作为黑白赤橙的中间之色,或者说,偏偏选用了黑白赤橙这么四种恰好能放进“中央之色”的四方之色?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有意的安排?是上古的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并照此做了的呢,还是后人理解出来的?美洲玛雅农民崇拜雨神和土地的保护神“恰克”。恰克与一定的颜色和方向联系着,红色恰克居于东方,白色恰克位于北方,黑色恰克在西方,黄色恰克在南方。他们并没把黄色作为一种中间之色或中央之色看待,虽然他们也划分红白黄黑这几种“四方之色”,这四种恰克的划分,与中国的划分黑白赤橙黄五色的动机一样。(参见丁玫编的《拉美奇趣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