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古老的说法。中国上古社会的宗法制十分盛行,男人是外当家,女人是内当家。主妇是不是贤明,是不是能干,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士大夫家里的贵妇人,其言行对她当官的丈夫从事政治,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当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郑重,不偏听偏信,就在她耳边穿耳戴上瑱珰、明珠一类首饰,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以做一个合格的内当家,据考证,它的使用在周代比如周宣王的姜后就戴瑱玉。它先在宫廷后在民间使用;汉代把瑱珰等定为皇后、妃子和贵妇人的正式首饰。《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云:“玉之瑱也,象之揥也”,赞“小君”(诸侯夫人)可与卫宣公白头偕老。郑玄注曰:“瑱,塞耳也”,就是说,小君能用瑱玉塞住自己的耳朵,不让流言蜚语来影响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嘴巴使卫宣公受影响而做出不太有益的事来。《诗经》是周代的,郑玄是汉代的,可见当时这种说法是较为流行的。当时有句俗话叫“不瘖不聋,不成姑公”,正说出了妇人戴珰玉的作用就是防闲,要她装聋作哑,别管“闲事”,这样才能安稳地过日子,生儿子,娶儿媳,做婆婆(姑)。瑱的别名叫“充耳”,《诗经。齐风》中有一首讽刺“不亲迎”的诗,就提到“充耳”:“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就有讽刺“充耳不闻”的意思。戴着瑱珰不听闲言,一心顺从妇德——好一副“贤妇人”的样子。我们若是读过班昭的《女诫》,就知道古代对妇女的德行、言语、容止和工作态度的要求,很可能会同意此种观点。但民俗学家则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穿耳戴瑱珰或明珠,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遗习。原始社会的人,其审美观点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把强健的体魄、熟练的劳动技能看得至为重要。谁能打到野兽,他就必定把野兽的牙齿或角插在自己的鼻孔里或耳朵上,以示自己的威武勇敢。人们把这种牙或角视作美的装饰品,能用它装饰的,就是美丽的人。妇女们的工作主要是采集果实、烧火做饭,所以只能把能代表她们的工作成果的柴棍之类插在耳朵上。后来,到一夫一妻制出现后,做丈夫的便把自己的这些“战利品”
转让给妻子,让她打扮得美一点。当玉石、金属品的装饰品出现后,这些小巧、优美的东西便取代了原先粗糙而低劣的“战利品”,成为妇女们不可或缺的美容品。耳朵上便出现了精致的瑱珰和明珠,成为女子行路时婀娜多姿的一种装饰品,并由于它的优美中看而一直流传到现在。
众说纷坛,至今未有定论。亲爱的读者,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有道理呢?(东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