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沈括只强调算度的精确,把二十四桥逐一落实,而忽略了诗歌毕竟是文艺作品,大可不必这样认真地对号入座。
唐代的扬州是个水乡之城,其桥梁设施,不应由二十四座所局限。北宋时,扬州城区南移至蜀冈南麓的平地上,原在蜀冈上的唐城早成废墟,沈括只看到以宋城区为中心的桥梁,而唐城区及其西北郊一带的桥梁大多已无踪迹。唐人李颀所作《送刘昱》中有一联:“鸬鹚山头宿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可见城内有漕河横贯其间,与运河相通,江潮且能入郭,而城西北郊有五塘,自西至东为陈公塘、句城塘、小新塘、上下雷塘。此地“车马少于船”,到了夜间是一派“夜桥灯火连星汉”的景象。由此可想象得出唐代的扬州何止二十四座桥!二十四桥是不是编码为二十四号的一座桥呢?在诗歌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杜甫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姜白石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即是。就唐代扬州而言,对于桥的编码亦有案可稽。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张乔《寄扬州敌人》诗说:“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可见二十四桥或乃编码称谓。因该桥可能是最富有艺术特色的桥梁,亦或是在游览中心,名气大,所以深为杜牧思念。
据明代齐东野人所撰《隋炀帝艳史》截:在一个月上中天的夜晚,隋炀帝偕同萧后及十六院夫人等,至新造的一座桥梁上赏月,命朱贵儿吹紫竹箫,箫声飘飘有云外之响。当时桥未定名,萧后请炀帝命名,因同游者二十四人,故名二十四桥。这种趣谈常为人乐道,其实是作者从杜牧诗中的明月、玉人、吹箫等字面而牵强附会出来的。
对于二十四桥的探讨,如能有一正确的结论,将会为确定扬州唐城的位置及下延范围,提供一个可靠的线索和佐证。
(王章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