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曹孟德在建安十二年(205 年)北征乌桓回军途中,在碣石登临观海时写下的壮丽诗篇。曹诗描绘的这处幽州观海胜地,令人神往,难怪乎史载北魏太武帝、北齐文宣帝、唐太宗等都曾登碣石,临沧海,舞文弄墨,刻石赋诗。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当年曹孟德登临的碣石至今在哪里呢?自汉代以来,古碣石的地望问题,聚讼纷坛,悬而未决。各家说法基本可分为四种:一是以《汉书。地理志》、《明一统志》、《永平府志》、《读史方舆纪要》、《昌黎县志》为代表的“昌黎说”;二是以《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补志》、《通志》、《通考》为代表的“卢龙说”;三是以东汉文颖说、《水经注》、郭璞《山海经》注、《新唐书。地理志》、《舆地广记》为代表的“临榆说”;四是以胡渭《禹贡锥指》为代表的“沦海说”。
近几十年来,关于古碣石地望问题的讨论,一直未停息过,但各种意见基本趋向于“临榆说”和“昌黎说”两家。主“临榆说”者可以史学家顾颉刚为代表。《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前110 年),武帝“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注引东汉文颖说:“(碣石)在辽西纍县。纍县今罢,属临榆。此石着海旁。”郭璞《山海经》注、郦道元《水经注》均从之。顾颉刚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的《禹贡》篇注释中,逐一分析了历来关于古碣石在渤海沿岸的多种解释后,认为“以《禹贡》著作年代在战国时看来,文颖说比较可靠”,“汉初期传的碣石在纍县(故城在今昌黎县南),应该与《禹贡》作者的观念一致”。
顾先生对《尚书。禹贡》钻研有年,素以疑古派首领著称,其说在史学界颇有影响。另外,冯君实据历代记事和诗篇的描绘,考察了碣石的自然面貌和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后指出,传统的四种说法中,“沦海说”根本靠不住;昌黎境内有碣石山是人们公认的,勿庸置辩:“卢龙说”实际很笼统,所说在平州(卢龙)东离海三十里,指的还是昌黎碣石山。他以古籍记载证明,临榆海边确有碣石存在,“如果没有理由证明临榆碣石沉于大海或为积层所掩埋,那它在今天就不但存在,而且可以从榆关镇以南沿海找到它,可能就是今天的北戴河海滨,具体地说就是金山嘴”。(“东临碣石”的碣石在哪里》,《吉林师大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3 期)此外,黄盛璋、李长傅认为,秦汉碣石在金山嘴附近,(《碣石考辨》、《文史哲》1979年第6 期)或即是纍县的小碣石山。(《禹贡释地》,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