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松江等地名是怎样东渡日本的?
    在日本列岛本州岛西部,有数处地名与我国长江三角洲东部的地名完全相同,这就是松江、金泽和吴。我国江南的地名,怎会东渡到日本去落户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

    得名谁先谁后上海市郊县之一的松江,是因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立的松江府而得名。作为河流的名称,早在公元3 世纪的三国时就已见诸史籍,当时是叫吴松江的。青浦是上海的另一个郊县,它有个金泽镇,以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田于是者获泽如金”而得名。古称“白苎里”,是著名的吴歌发源地之一。宋建炎初,成为南渡丞相吕颐浩定居江南的第宅所在,后以其宅为寺而称“颐浩禅寺”,有声丛林。至于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古代地名“吴”,则早在公元前6 世纪就已出现,上海古代也属于“三吴”之地。

    日本岛根县的松江、石川县和横滨市的金泽以及广岛县的吴,那里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与我国江南三地虽有同有异,但都适宜种植水稻、竹子、水果,他们的得名均晚于我国。因此,决不会出现我国的地名去仿效日本地名的情况。地名迁移的规律古今中外,地名迁移的现象屡见不鲜,通常均由母地向子地迁移。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其父太上皇不能适应宫廷生活,要求回乡。刘邦就按家乡的式样在郊外建造了一个新镇。迁来了丰、沛的居民定居经商,取名“新丰”。英国约克郡移民来到新大陆后,对东海岸建立的定居点,取名纽约(neo)命名的城镇,是出于对故土保护神的崇敬心。明永乐帝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宣慰各国,所到之处,出现了三宝颜、三宝垄、三宝井等地名,则是出自各国人民对著名人物的追思。因此,表现于母地、子地问的地名迁移上,是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

    是否纯属巧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历史证明:松江、吴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已与日本开展了文化交流。在八世纪的平安时期,日本人民已经利用汉字字形,组成了假名字母;而在日语读音方面,也出现了“吴音”系统。唐大中元年(847 年),日本人唐求法僧圆仁一行五人归国时,他们于九月初在登州赤浦搭乘的海船,就是五月十一日从松江口启航、由新罗人为主驾驶的苏州船。长江口与松江口汇合处华亭县的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在北宋时就已成为“夷夏杂处,异货盈衢”、海船出入频繁的重要商港,“广南、日本、新罗来,岁或一至”(隆平亏《灵鉴宝塔铭》),应是当时的可靠记录。嘉泰四年(1204年),日本僧不可弃俊芿来到后来成为松江府府治所在地的华亭县城(今松江镇),师从超果天台教院、高僧北峰宗印学“天台”。八年,俊芿人宋凡13年,归国时携回的典籍达2000余卷。他在日本

    京都创建的泉涌寺至今犹存,曾剃度后鸟羽上皇等皈依佛门,封“大兴正法国师”,是日本真言律宗之祖。事实证明,两国相同地名的出现,应有一定的渊源,不可能纯属巧合。

    “弘安之战”战俘的下落发生于上海建县前10年,即至元十八年(1281年)的“弘安之战”(时为日本弘安四年),是一场由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侵略战争,一共派出了14万元军东征日本,却以失败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南路军10万人是从庆元(今宁波)、上海、澉浦等“上船口岸”出发的。根据正德《松江府志》载,松江建府前有23万户,而至战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时,却只剩下16万户。户口减少的原因甚多,而被签括从军当是原因之一。参阅《新元史》哈刺、沙全、朱清、完者拔都诸传,松江、金泽、吴等地被迫从军的青壮年人数当不卜万人,即使有不少人战死、溺死和逃回,被生俘的也应有数千人之多。而当时江南人以心灵手巧著称,江南先进的文化技能对日本有用,幕府执政驱使战俘至本州各地劳役和开发,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也许这就是江南战俘们为怀念故乡而予以命名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