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代,有过长达三尺二寸的长笛。晋书中有列和(笛子演奏家)的一段话,“每合乐时,随声之清浊,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浊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汉魏相传,施行皆然。”说明这时已有长短不同的笛子。中国的律学理论是较完善的,但也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缺陷。所谓黄钟长九寸,三分损——得六寸,为林钟,三分益——得八寸,为太簇……这种求律的理论,应用到笛子中来,就产生了十二律笛。汉晋时期的蔡邕、荀勖、梁武帝等人,都曾制作了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个律,这比起列和的以声的清浊定调,当然要完善得多,不过这种以律制笛的方法,有脱离实际、走向繁琐的倾向。因此列和曾讥讽为“知昔日之作不可吹也”。后来唐朝的吕才制成了“尺八”竖吹,在当时颇为流行,曾随着唐朝的雅乐,流传到了日本。前几年日本还到中国来定制“尺八”3 万支,说明他们至今还非常喜爱。同时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这大概是最早记载笛子贴膜的文献了;许多古书中说:有些人能将笛子吹破,如晋朝桓伊的一个部下,由于心情激动,一连吹破了三根笛子,最后只好用猪脚笛给他吹,始将曲子吹完。这种描写很有可能是演奏者把笛膜吹破而非将笛子吹破。据宋史载当时有一种叉手笛:“……此笛足以协十二旋相为官,亦可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曰拱辰管。“到了元朝以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样了。由于戏曲的盛行,竹笛的名称,随着它伴随的剧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梆笛,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曲,音色高亢而清脆;另一类名曲笛,专为伴奏昆曲、乱弹,音色圆润。根据这第四种说法,认为我国竹笛的源流是早在七千年前已经有了骨制的笛子,随县出土的竹制的横吹笛子,则证明竹笛并非外来,而是我国古代就有。照此推理,我国最迟在黄帝时代(公元前2400年)已有了竹制的笛子,这种推理的根据有三:其一,古代的传说,如《吕氏春秋》、《玉海》等文献,都载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传说。
其二,在黄帝时代,黄河流域,生长有大量的竹子,竹子是当时人民的重要生活资料。
其三,我国古代的管乐器,笙、箫、管、竽、埙等等,几乎全部都是用竹子制成的。
综上所叙,竹笛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还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几种意见各有己见,孰是孰非,尚未有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傅丰渭)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