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唱的伴奏,在民间乐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
任何事物都是从简单开始,然后向复杂发展。乐器的形成必然与社会生活有关,它们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靠野兽的肉为主要生活资料,在吃肉吸髓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骨头管子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于是就发明了骨制的笛子。但是笛子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却至今仍颇有争议。
日本林木谦三在《东亚乐器考》一书中说:“中国笛子是从印度或西域传人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人持这种观点,如明代的朱载堉,也认为横吹的笛子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的。这是第一种见解。
“近世长笛从羌起”(见马融《长笛赋》),羌是四川省的少数民族,汉朝时,四川省属于西域。匈奴、羯、氏羌、鲜卑都属于西域,张骞都到过这些地方,也有可能将羌笛带到中原,那么又何以证明在这以前,中原就没
有竹笛呢?由此看来,这第二种见解本身非常含糊。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武帝时,丘仲作笛。这种说法也很含糊,是丘仲将羌笛改革成长笛呢?还是将雅笛改成适合汉代的雅乐器?或是他将笛子创制出来的?第四种观点则认为上述三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以为竹笛最迟在黄帝时代就有,而决非外来。前几年,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了两根竹制的横吹的笛子,有五个音孔,七声音阶完整,制作考究,小巧玲珑,说明在汉朝以前三四百年的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横吹的笛子。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也曾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四五十根骨制的笛子,形制多为手指般的长短粗细,横开二个音孔,或三个音孔,和今天流行的口笛基本一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