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着许多有关音乐的资料,把这些资料缀合起来,可以看到古代音乐的发展过程。虽然其中有不少属于神话传说,而且由于传闻渠道和著述者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后人也因理解角度的分歧而发生争议,这种差异和争议,在今天来说,已因年代久远而无从辨别,只能以见仁见智而存疑千古了。最早的乐器是什么?是谁发明创造的?《世本作篇》是这样记述的:“女娲作笙簧。”这笙簧是什么样的呢?《博雅。释乐》又进一步阐释说:“笙以瓠为之,十三管,管在左方”,我们从而知道笙簧的制作方法是在老熟的瓤瓜的一端开一吹奏的孔,再在瓠瓜的左方钻十三个洞,插上相应数量的竹管,这样,一只原始的笙簧就制造出来用以吹奏了。此外,传说中与女娲既为兄妹又是夫妇的伏羲,又“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织桑为瑟”(《礼记》),世界上最早的三种管弦类乐器——笙、琴与瑟就产生问世了,因为女娲与伏羲是继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之后出现的最早的大神,因此人们奉他俩是音乐事业的祖师。
但是,王嘉《拾遗记》中又有这样一段记载:“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这对钟情于音乐的夫妇相依相抚、边奏边歌的同乐图是极为动人的,然而他俩所用的瑟是否伏羲创制的那种?
有人认为,确是伏羲所制,因为乐器的原料同是桐木之类,而古文字学家严重光先生否定说:古代交通不便,身居东天的伏羲是很难远涉到僻居西方的皇娥住所的,所以这瑟是另有人创造的,或许就是皇娥。遗憾的是,皇娥所抚奏的那张瑟,后来竟被其儿子少吴氏“弃其琴瑟于东海之外大壑”(《山海经。大荒东经》)而不能传世。
在伏羲同时,中原地区有个小天帝葛天氏,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创制了一首《葛天氏之乐》,在祭祀天地时边歌边舞,可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乐曲之一,可惜已经失传。此后炎帝曾孙鼓、延两兄弟“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内经》),合作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打击乐器钟,还为之谱写了乐曲。看来,这要比葛天氏的那首乐曲迟若干年。而那著名的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会战,“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路史后记》),又在东海的流波山发现夔牛,“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之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山海经。大荒东经》),剥夔牛之皮为鼓,用雷兽的骨作槌,鼓声隆隆而大败蚩尤,这大概就是后世军鼓的滥觞。
已故民俗学家张励成先生认为:上述的所谓几种乐器,制作简陋,又无乐律可循,只是一种发声工具而已,真正的乐器,是在黄帝令伶伦制定五音十二乐律以后产生的。
伶伦,是黄帝的乐官,奉帝命,在昆仑山的嶰谷,制作出12根长短不一的符合黄钟乐律的竹管,将其吹出的12种不同声音与雌雄凤凰的12种鸣叫声逐一校对相符,然后把其奇数各音称“律”,偶数诸音称“吕”,合称“律吕”,这12乐津正好是一个8 度音程。接着,他又与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使它们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配合。帝喾在位时,“有倕作为鼙鼓、钟、磬、苓、管、埙、箎、鞀、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吹苓、展管箎,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吕氏春秋。古乐篇》)。张励成先生认为:至此,正规的乐器正式系列地产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