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了。它风行全国,从城市到农村,几乎是“妇孺皆知,雅俗共赏”。这是一门“说”的艺术,这种表演方式密切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演员直接跟观众交流感情,在观众的配合默契之下进行演出的。可以说,相声表演是演员和观众一起进行的集体抒情,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又是一门“笑”的艺术,它以笑为武器来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评价生活,人们以笑声来鞭挞嘲弄反动的、落后的东西,否定蔑视一切丑类,同时又以笑来匡正自身的缺点错误;此外,还通过畅快的大笑或会心的微笑来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生活信念。
当你被精彩的相声艺术所吸引,或大笑,或沉思的时候,你可曾想到,相声是怎么来的?
相声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可溯之源虽然很长,而可证之史却甚短,而且记载贫乏。这就成了众说纷纭的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和探讨中,不少人注目于唐代的“参军戏”,认为相声艺术是由“参军戏”发展而来的。罗常培、吴晓铃、林庚、杨荫深、顾也文等人都有类似的看法。“参军戏”有两个主要演员,一个叫“参军”,性格比较痴愚;一个叫“苍鹘”,性格比较机灵。两人的表演就和相声一样,一是逗哏的,一个捧哏的。这种诙谐笑谑的形式,是相声的老祖宗。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相声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是摹拟形态和摹拟声音这两方面的结合物。这种看法在1908年出版的《也是集续篇》里就己提到。此书称相声演员为“滑稽传中特别人才”,是继续发展了古代徘优幽默讽刺传统的优秀代表,“其登场献技持弄无长篇大论之正文,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或形相或音声,摹拟仿效,加以讥评”。书中转述了当时十分流行的《大人来了》的一段相声,说的是清朝末年,北京九门提督出门,耀武扬威,有囚首丧面、破帽碎衣的卫兵在前边给他开路。卫兵手拿皮鞭吆喝着:“大人来了,骆驼抱起来!”“大人来了,驴车赶到沟里去!”“大人来了,老太太把孩子摔死!”以夸张的手法,把贵族出门,弄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情景表现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