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就主张弋阳腔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并且补充说,这一地区在语言系统上属中州语系,与吴浙音有很大差别,这就形成了弋阳腔在音调风格上的独特性,在南戏系统上自成一家;同时,又由于这一地区有着一些特殊的民间风俗,流行着一些与这些民间风俗习尚有关的民间艺术,比如傩舞、目连戏等与宗教形式联系着的艺术形式,
对弋阳腔的发展也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弋阳腔的音调特征,表现形式一唱众和的特点,以及锣鼓打击乐的运用,都和当地民间艺术有着一定联系。但是,翻检清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传》,又可以看到关于弋阳腔来源的另一种见解,他说:“演剧防于唐教坊梨园弟子,金元间始有院本。……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俗称‘高腔’,在京师者称‘京腔’),为‘弦索’。曼绰流于南部,一变为弋阳腔,再变为海盐腔。”这就是说,弋阳腔只不过是北方高腔在南方的流传演变而已。
事实究竟怎样呢?
我们知道,在元末明初,北方杂剧已广泛流行于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广大地区,据《录鬼簿》说,元代始创南北合套的作家沈和,就居于江州。明永乐时改封于南昌的宁献王朱权,也曾大力提倡北曲,编撰杂剧,组织王府戏班。这些活动自然会对民间戏剧产生影响。弋阳腔的一些演出剧目,有些是由北杂剧改编而成,甚至按杂剧模式演出。因而,清代李渔《闲情偶寄。音律》指出,弋阳腔照搬《西厢》,“以其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这不正说明弋阳腔是受北曲杂剧的深刻影响吗?那么,弋阳腔究竟是南戏的支流还是源于北方?看来尚需人们努力探讨。(勇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