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水浒》中王伦形象从哪里来?(2/2)

    这个王伦,起事于山东,人员也不过二三百人,可是他的一大特点就是穿黄衫等犯禁物,而且提出“天降圣捷指挥”,是彻头彻尾反叛宋王朝的好汉。因为施耐庵是极其鄙视小兵王伦其人其事的:他不能“替天行道”,像

    宋江那样一心为了“招安”。施耐庵把仁宗年间造反的小兵王伦借用为他小说中的和林冲、晁盖唱对台戏的角色,“或许因为他是个聚众起义的首领,与宋江、晁盖有些相象,所以《水浒传》作者不管年代先后,也把他扯进了梁山泊去了”。(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 月)而他更深沉的用意,是因为小兵出身的王伦“在封建正统观是非伦理的丑角。施耐庵将此名移植于梁山,并冠以唐人传奇所贬的妖精绰号‘白衣秀士’,可见他对触犯甚至反对朝廷的是没有好感的。”(珠马《〈水浒〉否定王伦,其实是否定农民革命》,《社会科学报》1992年8 月6 日)

    看来,施耐庵是很讨厌“王伦”这个名字的。有人根据王伦起义的全部史料,认为“王伦起义前于宋江,活动地区大略相同,起义经过两者亦极相似。这便是《水浒》作者所以把王伦送上梁山泊的可能理由”(华山《宋史论集》)。但也有人认为,此王伦起义时间短促,参予者亦仅几百人,把他塑造为梁山泊的王伦,是有可能;但那个“南北宋之间,另有一个王伦,做过宋朝和金邦的议和专使,《宋史》有传,这个与《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似乎更无关系了”(何心《水浒研究》)。但也有人认为,施耐庵“是别有匠心的。在他写作前,见于本本,宋朝就出现过两个王伦,一个是胡铨上奏请斩的王伦;此人乃东京无赖,靠三次使金,成为官场红人。虽非强盗,但却为宋元正人君子视为奸佞者”(珠马《〈水浒〉否定王伦,其实是否定农民革命》)。由此看来,施耐庵鉴于人们厌恶“王伦”这个名字,就采用形象思维中的王伦了。

    《水浒》是否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王伦,作为书中心肠狭隘的特有符号,还待于进一步认识。

    (盛巽昌)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