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和上海郊区从前多建有一类庙宇叫施相公庙。
施相公庙规模不大,通常的只有两进,供奉的也只是几座泥塑木雕的盈尺金身,其中主神俗称为“施相公”。相公者,乃旧时对有功名的读书人尊称,“今凡衣冠中人,俗称相公,或也缀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通俗编。仕进》)
显然,这个源自民间的俗称“施相公”,年深日久,却把他的名讳也忘了。施相公庙的主神是谁呢?他是根据何朝何代角色,将其形象嬗变为一方尊神而定位了的?
一种说法是华亭(上海松江)诸生施锷。据传,施锷有一日在路上遇冻僵之蛇,为之饲养;此后与蛇结为挚友,施出门即置小蛇于竹筒,随身携带。一次施赴南京参加乡试,因天气炎热,蛇从竹筒出游,考场兵丁群起欲打死它,不料蛇却化身金甲神人。施赶来时,金甲神人又化为蛇游进竹筒,考官遂以施锷携带妖物,怀有妖术为罪名,将他杀害。蛇怒而复化为金甲神人报仇,打败众多官兵。朝廷知悉后,为施锷平反,追封他为护国镇海侯。另一说法是明代崇明岛的乡绅施挺,因组织本地民众英勇抗倭不幸战死,由此被封为护国镇海侯的。大概从明末清初伊始,“祭祀施相公成为上海地区的岁时风俗活动之一”(何水金《施姓从何而来》,1992年7 月23日《社会科学报》)。据上海社科院林其锬研究员函告,此两位“施相公”,“江南民间奉祀者恐怕以前者(即施锷)为多,因江南水乡蛇多,此亦民间奉祀社会基础也”。据传,江南人民在春节前祭祀施相公,供品为上盘蛇形的馒头,称为“施相公馒头”,后又演变为盘龙馒头,今民间尚见有此俗。
这两家“施相公”庙因为多在苏南,易混淆,一般前者棋布面广,后者仅囿于崇明。
但江南地区还有一种说法为东晋许真君的徒弟施道人。许真君,即许旌阳许逊。他是道教有名的许真人,斩妖除魔,破邪扶正,颇见流传的故事,就是在长沙郡斩妖龙。说的是妖龙化为白面书生招赘贾府,娶了贾太守千金,生了三条小妖龙,而那位贾千金也因受了妖气嬗化为龙;这样如果再继续下去,整个长沙郡要陷为湖了,幸喜许真君赶到,诛杀了妖龙和两条小妖龙。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