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苏轼袍服玉带为何留在金山寺?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游金山寺后所写的赞美诗。金山寺在金山(江苏镇江市区西北)上,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山得金,从此即通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金山寺庙宇依山势而造,使山和寺混为一体,独具风格。寺内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等建筑联缀山腰。天王殿、大雄宝殿旧址、藏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紫竹林等庞大建筑傍依山根,通过曲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各组既自成体系,又互相通连,精巧壮丽,颇具特色。或许读者尚不知晓,在这座江南名寺内,还珍藏有一件近千年的珍品,这就是北宋著名文豪苏轼用于袍服装饰的嵌玉板带。

    那末,苏轼的这条玉带为什么会留在金山寺呢?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多有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苏东坡死后,他的家人将袍服玉带送到金山寺,赠给苏轼生前的好友、大和尚佛印作为纪念。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写道:“金山寺观何眈眈,撞钟伐鼓闻淮南”。这里,苏轼以真实、细致的笔触写出了金山寺相当可观的建筑规模,也说明苏拭必定在金山寺久住,对寺留有感情。家人将其遗物赠给生前好友是可信的。

    其二,根据《丹徒县志》的记载:一次,苏拭路过镇江,到金山寺访问大和尚佛印,这时,佛印正在佛堂做佛事,照例此时是不接待来客的。可苏轼生就豁达的性格,又是熟人熟地,即推门便入,佛印只得板起面孔说道:“先生何来?此间无坐处!”苏轼笑道:“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这是一句很机智的玩笑话,意思是说,我不是来这里串门随便坐坐的,而是要借你佛门的“四大”观念使精神有所安顺。佛印一听此话,转怒为喜,遂与苏轼约定:你若能随口答出我的问话则罢,若稍有迟疑,便请把你身上的玉带留在寺内,做为镇山之宝。苏轼欣然答应,就将玉带解下。佛印即以僧人术语向苏拭提一问题,但反应灵敏、机智过人的苏轼却略有思考,佛印见状即命人将玉带收走了,苏拭只得笑而答道:“病骨难堪玉带围,钝银仍落箭锋机。”这首诗一方面解嘲他说自己不配用这条玉带,一方面又称赞佛印思想机敏,巧取玉带。这段故事流转至今,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其三,苏东坡因文案得罪了朝廷,被贬往琼州(即今海南岛),因路途乏资,不得己才卖掉了这条玉带。后来,玉带辗转到了金山寺。据史书记载:苏轼于1097年,即62岁高龄时,贬官在惠州。2 月14日,白鹤观新居建成,长子苏迈授韶州仁化令,来惠州探望苏轼。4 月复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