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贾谊是否怀才不遇?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才华横溢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过秦论》和《治安策》等,表现出对政治现实深邃的洞察力和处理时弊的卓越见解。但他的生命很短促,只活了33岁就不幸早夭。

    据《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谊一生虽然时间不长,在宦途上却是几经升贬。他少年出仕,很受汉文帝重视,一年之中就做到大中大夫,文帝还准备将他提拔到三公九卿等更高级的职位。但他的某些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的利益,为当时把持朝政的周勃、灌婴、冯敬之等人所不容,他们攻击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乃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就职长沙。几年后,文帝又召见贾谊,没多久,就拜他为梁怀王太傅。

    数年后,怀王骑马堕马死,贾谊自以为没有尽到责任,郁郁寡欢,哭泣岁余也死了。

    对贾谊的个人身世、仕途遭遇,历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贾谊自己在赴长沙任上路过湘水,曾作赋凭吊屈原,借以抒发自己遭谗被贬的愤懑心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与贾谊同列一传,用意在于显示两人均有忠君爱国之志、济世经邦之才,但生不逢时、无以施展抱负,颇有共同之处,于是贾谊就成了一个怀才不遇的人物。

    在历代许多诗词中,为贾谊抱不平者甚多,这种诗作在唐代尤为盛行。唐人在自己贬官作诗自慰,或朋友被贬作诗相慰时,往往以贾谊之贬长沙为比。李白《巴陵赠贾舍人》写道:“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州望岳阳寄元中丞》也写道:“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在《长沙过贾谊宅》中又写道:“汉文有道恩犹薄。”都表达了汉文帝薄恩,贾谊不遇的意思。而李商隐的七绝《贾生》则指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