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胡适之父胡传是被砍头的吗?
    胡适之父胡传,原名祥蛟,字守珊,又字铁花,号钝夫,生于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卒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享年55岁。胡传究竟是病死?抑或在抗日保台中“殉难”?尽管十年“文革”中,胡传之墓为“造反派”挖掘,“开棺验尸”,但这位铁花公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疑案。

    胡传的父亲胡奎熙继祖上在上海开设几处小店业,其中有酒馆、栈房等。除上海外,在汉口也开辟生意,在家乡又置了田产。胡传幼年喜读书,嗜诗文。1861年,太平军人徽境,胡传曾参加民团与太平军作战,后来投奔在吉林的吴大澄,充当幕僚。由于胡传肯吃苦耐劳,又有文化知识,颇得吴大澄的赏识,随吴大澄先后到广东、江苏。1891年7 月,被委任淞沪厘米总巡。次年,台湾巡抚邵友濂调他渡海赴台,初任台南盐务总局提调,1893年6 月调任台东直隶州知州。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胡传时兼任东汶山军务。在台湾人民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中,胡传为爱国将领刘永福请出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胡传染上脚气病,在战乱中拖着病体内渡厦门,旋不治而死。

    然而,胡传病死说却引起族人的怀疑,于是出现了胡传之次子绍之与族人赌胡传之头的趣闻,使胡传之死因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原来,台湾战事危急之时,胡传将眷属先行遣返大陆,回归安徽绩溪县上庄村,身边只有绍之一人追随左右,所以胡传死后,由绍之扶柩运到故里。时乡人知道胡传在台抗日,便认为其不是死于日军的枪炮之下,而是因违抗军令为清政府所杀。按照当地族规,凡是凶死的人牌位不能进入宗祠,名字也不得写在族谱上。胡氏宗族中有的长老也相信胡传是凶死的,因为其时台湾已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而台湾军民却“违旨”地成立了“台湾民主国”,胡传又同这个“民主国”的刘永福有联系,所以,他们也不相信胡传死得这么突然,以为是被清政府派人杀害的。但是,绍之却坚持其父是病死的,双方争执不下,长老亦左右为难。

    就在这个时候,绍之挺身而出,与族人赌头,他说:“开棺检验,如胡传无头,请即杀我的头;如胡传有头,即杀与我赌头的人的头”。族人闻之,不禁愕然,他们真相不明,岂敢与绍之赌头?于是,胡传的葬礼在上庄举行了,牌位进入了宗祠,名字也上了族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