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这座秀丽的清室离宫,发生过许多深讳莫测的“秘事”,其中最使人困惑的,便是它自身的营建问题。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乾隆为其母亲祝寿而营建的林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前后开工重修,作为慈禧游乐怡养的夏宫。由于国内外矛盾尖锐复杂,加上清廷财政拮据,营建工程开始是秘密进行的。致光绪十四年二月以前,东宫门、仁寿殿、玉澜堂、长廊、排云殿、十七孔桥等主要建筑有的已部分竣工,有的正在加紧修建。这时,京城里开始流传着种种传说。为了杜绝人们非议,清廷于光绪十四年二月一日发布上谕: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还政撤帘后的颐养场所。这样,营建工程就公开化了。上谕中又声称营建工款都出自“节省羡余”,“未动司农正款,无伤国计”云云。如此欲盖弥彰,反而更引起人们的猜疑。
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避居日本的梁启超首先在《瓜分危言》一文中揭露:甲午战争之败,是由于清廷挪用海车经费修建颐和园之故。梁氏以他那富有宣传鼓动的笔调写道:“括全国之膏血以修国防,而其实乃消磨于园林
土木之用,莫之或知,卒令一蹶不振。割千余里之辽、台,偿二百兆之金币;元气尽断,国丑全露。“于是舆论大哗,各种说法一时充斥野史谭荟。曾任光绪帝太监的王世龢,由于内廷大修,内务府颇获厚利;续修西苑,奉宸苑堂司大饱私囊。海军衙门看见如此得益,便谋修颐和园,动款3000余万两白银。海军中人池仲祜也说,海军款2000余万尽数输入颐和园。《清季野史》甚至声称,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达8000万两。后来,”颐和园系用海军经费修建,北洋海军因此不振,失去发展机会“的说法便被许多近代史专著广为采用。
由于海军衙门档案早已佚失,颐和园与海军经费的关系实难武断。但通过各种奏折材料,人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线索。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细心考证,统计核算,对挪款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虽未最终定论,却比稗史口碑距真相更为接近。
颐和园工程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目前能确凿断定的有如下几项:光绪十四年挪用海军衙门经费45.75 万余两;从光绪十五年起,每年从海军经费中挪银30万两(至光绪二十年共180 万两);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年克扣南北洋将士员弁薪粮及东三省练兵军饷平余银共80万两;光绪十七年八月挪用出使经费100 万两,由海军存津款项生息归还。总计约400 万两。另据统计,新海防捐(清政府以海防为名,开捐鬻官)被挪至园工的,总数在350 万两以上,这些数据虽不能揽括全部,但从奏折内容排比分析,似乎不会遗漏很多。据此推断,海军经费挪用总数,不会多于1000万两。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