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陶弘景、卢藏用算不算真隐士?
    所谓隐士,即指潜居避世之人。陶弘景、卢藏用分别为南朝、唐代著名的隐士,史书多有记载。但因引用标准不同,后人对其是否为真隐士,却有一番争议。有人以为,陶弘景当然算得上是真隐士。史载,陶于齐高帝(即萧道成)任宋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因家贫求宰县不遂,在武帝(萧赜)永明十年辞官而去,隐居句容之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他既好道家的神仙之说,耽于炼丹服药、辟谷导引这一套,晚年又归心释教,受戒奉佛。《南史》本传说他“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可见,陶弘景是一个仙气十足的隐士。

    然而,有人以为陶弘景算不得真正的隐士。在这些学者看来,真隐士是一心出世、想要“超然物外”的,这可远溯至巢父、许由等人。《庄子。逍遥游》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曰:“天下既己治矣,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晋皇甫谥《高士传》也说许由因尧让天下而逃去,尧又招为九州长,许由不愿闻之,洗耳于颍滨,适遇巢父牵牛犊来饮水,见许由洗耳,问明原故,即责备许由隐居不深,污吾犊口,遂牵牛犊至上流饮之。可见,以尧之让贤授官为对自己人格的污辱,突出了以“鄙弃天下”为高,希望“独全其天”的意思,认为只有这样绝对排除“入世”的,才能算是真隐士。这反映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受“巢许”

    一派影响,洁身自爱的著名真隐士还有东汉的严子光、东晋的范宣、唐代的陆羽等人。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陶弘景便算不得真正的隐士。陶虽然隐居句曲山很久,但他和梁武帝萧衍的关系颇为密切,在萧衍要篡齐时,他曾援引图谶来劝进。萧衍称帝后,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都向陶弘景征询意见,常常一月数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陶栖隐山林而参与朝廷机要,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大大改变了其高人逸士的身份。可以说,“山中宰相”

    的形象化之称,正好说明陶实际是不上朝的公卿大员,也揭示了不少古代士大夫“隐”的虚伪的一面。因此,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的,是十足的假隐士,如陶弘景之流。

    至于说到唐代的卢藏用,有人指出:其人更是典型的假隐士了。据新、旧《唐书。卢藏用传》、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等记述:卢藏用中了进士后,不得调进,就隐居终南山,学炼气、辟谷之术,而一心不忘仕进,被人视为“随驾隐士”。武后长安年间,召授左拾遗,即以隐士的高名得官,嗣任中书舍人、吏部、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尚书右丞等职,并以谄事权贵、奢靡淫纵而获讥于时。后来,卢因附太平公主被流放,失势而终,不仅并非高士,而且品格甚为卑污。有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道士司马承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