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性无耻”
柏杨先生跟人交战,因为不是书生料子的缘故,失手之处,涉及到人身,大概有之,如二号先生所举廖维藩先生的男女公子之例是也。但我从不攻击对方的,在此之前,我决不咬定二号先生乃一号先生变的,或咬定二号先生简直就是一号先生,也决不狞笑曰:“俺微有所闻。”有人说啦,你阁下的道德真是高呀,当然不会那么耍赖。非也非也,谁要往这上想,谁就该打四十大板。而是,揭人,实在没啥意思,再捏造些恍惚惚之词,以便读者老爷胡思乱想,更没意思。若和讨论的主题无关,绊脚石集团即令是商标局注过册的活圣人,其猛生理论如果不合时代,仍不合时代。同样,绊脚石集团即令跟柏杨先生一样,教人紧皱双眉,其猛生理论如果有价值,照样有价值。
另外还有一点,柏杨先生不是一再宣传,我生有异禀乎?所以聪明特过度,因此我只就主题团团转,而不去掀人家的被窝。小的时候曾读过《弟子规》(这是一本薄薄的好书,可惜现在大家不屑读矣),上面有几句话,原文记不太清,意思是说,你去骂人,人必骂你,何如自己骂自己一顿。你去打人,人必打你,何如自己打自己一顿。呜呼,任何人都有他的,都有连父母妻子知己好友都不肯告诉的心事,任何人脑海里都有一间小房子,满装着他自己的秘密,或不敢让人知,或不愿让人知,或不肯让人知,或不屑让人知。好比柏杨先生吧,在重庆时候,有一次曾把一个有钱的朋友诱到防空洞,一刀——我想还是不举例的好,一则例子太多,一时举不完,二则我只不过老老实实自我介绍,可是绊脚石集团正在紧张关头,万一疑心我是在“借题染色”,认为我介绍的是他,就不对劲啦。我们只是说,每人都有他的,尤其是私生活,越是大人物,越不能亮出来教大家瞧,一瞧准砸。柏杨先生七十有余,一辈子狗皮倒灶,精彩节目,擢发难数,所以我从不去捅别人,以免别人反过来照我伤疤上也来一个,那岂不等于双方都在作自传哉?
凡是自以为没有的朋友,不是他真的没有,而是自以为没人知道他的。问题是他阁下脑筋努力沸腾,拒绝自己往深处想,如果他肯把头插到冷桶里泡一泡,往深处想一想,其尊嘴就老实多啦。有一则小幽默上说,一群顽童挤到一堆玩耍,一个道貌岸然经过,问曰:“你们闹嚷嚷的干啥呀?”顽童曰:“我们在比赛说谎,看谁说的谎最大,这青蛙就归谁。”道貌岸然瞪眼:“天老爷,你们怎么玩这种游戏呀,我从小就从来不知道啥叫说谎。”大家愣了半天,一个顽童悄悄把青蛙塞到他口袋里,致敬曰:“好啦,你赢啦,把奖品拿走吧。”
柏杨先生因为怕口袋青蛙之故,所以向不“微有所闻”。但天下固有不信邪的朋友。名教习徐子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他的大著《胡祸丛谈》中,于攻击胡适先生之余化。参见“普遍规律”。,鼓其余勇,箭头又对准沈刚伯先生,不但“微有所闻”,简直动手脱裤,且请一看该段妙文——
抗战期间,他(沈刚伯先生)置下了发妻在家,却在重庆急于求偶,而他的至友曾君的小姐,正和他自己的长女同在他班上听讲,曾小姐那时年方二十二、三,恳请学姊陪她去见老师问学,不久即由问学而传寝。事被曾君所知,几乎和该老师拼命,否则要和老师的令媛也同居,以图报复。老师当时东藏西躲,走投无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