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日记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8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2/2)
    1997年7月,我高中毕业。

    (一)初涉燕园

    来到北大的时候,我几乎是一张单纯的白纸,最确切地形容那个时段的我的一个词是:懵懂。那时候的圆明园校区还在一片废墟之中,刚进大门的平房被推倒在地,推土机肆意蹂躏,粗重的喘息扬起漫天尘土。我就这样走在模糊的树影下,呼吸着土地的尘烟走进了这个与圆明园一墙之隔的院落,开始我踌躇满志的跋涉。虽然宿舍狭窄,校区拥挤,但我依然没有丝毫气馁和不满。现在我一直惊诧于自己那个时候的平静和随遇而安。但这种心态转瞬即逝,几个月后,我开始以一种消极的不合作来抵抗现实。

    班主任说你愿意做班干部吗?我不置可否,却在组织班委的时候悄悄地回了家。由于我计算机基础较好,老师让我做了这一科的课代表,我无可奈何地成为班委会的一员。北大党校是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办的,班主任说你们都可以参加。我是全班少数几个没有报名的人。班主任问我为什么没有参加,说很容易通过的,况且要想入党必须参加党校学习。我说,我还没有达到入党的资格。我的消极让班主任很恼火,我不以为然。

    一次班委会主题是开展班干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前面几个人在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对于班长的评价之后,轮到了我。沉默无法阻挡周围的目光,于是我说:“人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但我不想,所以我拒绝做出任何评价。”班会的主题随之更改,开始讨论人情的冷漠与世故。

    群体生活没有乐趣,我必须给自己一个忙碌的理由。于是,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揣上公交月票,到北京各大博物馆参观。北京城到处都在建设,只有博物馆依然简陋。徜徉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我如匆匆过客,寻找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与博物馆中那些冷冰冰的展物并没有太多共鸣,因而每次参观也只是一种忙碌表现而已。

    第一次见到三角地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么简陋的一个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信息与自由思想的集散地?虽然我没有预先想象它的样子,却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心理落差。后来证明,自由思想早已无法存在,失去了展示与共鸣的活跃思想,日渐萎缩。

    三角地的海报,只要说有报告演讲,不管是什么人讲什么内容,我都会如约而至,就像约会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子,从未迟到。从京剧、健美、音乐到文学、政治、经济,在游览了北大所有风景之后,听讲座似乎是深入北大历史岩层的唯一途径。我参加了至今北大最为热烈的刘墉的演讲会,目睹了健美教练马华的魔鬼身材和青春活力,倾听了季羡林娓娓道来的中国文化,了解了何祚庥院士对伪科学的不懈斗争……

    这种孜孜不倦奔波于讲座的状况持续了一年之后,我有些疲惫。宿舍同学和对面女生宿舍建立了联谊关系,我们两个宿舍开始每周聚餐一次。十几个人的热闹有些嘈杂,却远比一个人孤独要好得多。我静坐于桌子的角落,看觥筹交错,听变调歌声,却如置身人群之外。班里组织了几次集体活动,香山游览、紫竹院公园烧烤、植物园春游,我都没有参加。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足够说服自己的理由加入到群体行动的行列。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