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吃这一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45章 争执不下
    下课之后,李东阳跟着朱厚照来到存心殿,才有机会单独跟皇上在一起。

    这一次来,自然是就重大事情,来请示皇上的。

    “这是兵部的方略,这是户部的方略,两家争执不下,还请皇上裁决。”

    李东阳带来的,是关于兵部和户部关于如何处理河套地区局势的不同方案。

    从永乐之后,河套地区就被瓦剌、鞑靼等不断渗透,逐渐被蒙古人占据。因为比较靠近南方,气候和水草条件比北方好,所以蒙古人就占据不走,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基地。

    失去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不仅让大明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马供应地,还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陷入了危险境地。在大明的北方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蒙古人随时可以从那里南下,进入大明腹地。

    以前几代皇帝,也试图把蒙古人从河套驱逐出去。采用“搜套”战术,跟蒙古人作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整体上蒙古人占据优势。直到现在,还是蒙古的土默特部占据河套地区。

    土默特部是瓦剌的一支,目前已经臣服于小王子。所以,河套地区可以算作是小王子的地盘。

    兵部的方案,是继续采取以前的搜套战术,把蒙古人驱逐出去。

    这个方案,受到了户部的坚决反对。理由是花钱太多,财政上承担不起。

    户部的意见,有其道理。

    按照兵部的方案,需要大量增兵,而且需要跟蒙古人反复争夺,付出一定的伤亡。

    后勤供应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为了供应十来万大军,需要五六十万人提供后勤支持。

    由于当地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产出非常有限,这几十万人的后勤供应,都得从内地出。钱自然也都需要朝廷出,当地根本就拿不出钱来。

    时间一长,财政上支持不了,整个西北防线,就会崩溃。那些后勤人员长年为军队服务,已经是半军半民的民兵,都是靠着朝廷的军费维持生存。

    如果朝廷没有钱给西北输血,这些民兵就可能起来造反。

    李东阳分析到这里,朱厚照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后来的驿卒李自成,不就是陕西人么?张献忠似乎也是。

    这两人,似乎都是为朝廷西北军服务的,后来成了大明的掘墓人。

    李东阳现在所担忧的,正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人起义的根源。

    如此说来,两人起义,大明灭亡,似乎从现在开始,就埋下了祸根。

    户部的意见是防守,措施就是修筑长城、边墙和城堡。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

    一是以前兵部实行搜套战略,但是始终也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即使一时战胜,把蒙古人赶走,但是用不了多久,又回来了。

    在那里屯田,没有军队保护,也不可行。想不让蒙古人来,就得保存大量军队防守。军队少了不管用,集中大军决战,蒙古人又不来。深入草原,后勤供应不上,还容易被各个击破。

    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修筑工事防守。

    对于户部的方案,兵部坚决反对。说是西北自然条件恶劣,修建防御工事需要的材料和人工,也是个巨大的消耗。

    在沙漠和草原上修筑长城和边墙,地基不牢,不仅很容易被破坏,寿命也不长,用不了几年。

    与其把钱用在防御工事上,还不如跟蒙古人死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