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时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313章 科技陷阱!
    柳树沟,电炉钢厂。

    两台二棍斜轧机安置于此,一台粗轧,一台精轧,庄教授、林婉、陈康汇聚于此,安静等待,一旁钢厂工人们正在按照指示进行轧制前准备工作。

    粗轧机芯棒经过车削加工,直径由60毫米缩短为56毫米,轧制过程分为两步,实心胚料加热,经粗轧机挤压获得56毫米内径的无缝钢管。

    精轧机芯棒直径59毫米,56毫米内径无缝钢管在通过59毫米直径芯棒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内部挤压效应,类似火炮身管自紧效果,经过这道工序,迫击炮质量和寿命将会提升两个数量级。

    经过精轧机轧制的无缝钢管,理论内径达59毫米,再进行一次精密加工去除管壁毛刺,便获得一根高质量60毫米迫击炮管。

    最后,由客户需求决定是否刻印膛线,迫击炮一般作滑膛炮,但也可加工膛线使之成为线膛迫击炮,提高射击精度。

    这就是庄教制定的无缝钢管轧制工艺。

    电炉钢厂锻压车间内,正在上演一场史诗级般的钢铁交响曲。

    十数名工人正在进行实心胚料人工锻压处理,而所谓的人工锻压,便是最原始和最具激情的方式。

    一台高达六米半的钢架树立于中间,两侧钢架分设导轨,顶端悬挂一块重达300公斤的方形实心钢质滑块,滑块由两根钢索联接,钢索再连接钢架最顶端的滑轮组,而后分别向左右延伸,末端连接两台人力卷扬装置。

    整台机器的造型,与路易十六快乐台完美相似,最大区别在于一个用来砍头,一个用来锻压钢铁。

    emmmm……

    如果非要用这玩意儿来砍头,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由人工带动卷扬装置,牵引300公斤滑块上升到6米高度,再放下作自由落体运动,单次撞击动能高达5400焦耳,如此实现锻压效果。

    别说,虽然这种人工锻压方式简陋,但极其实用。

    不考虑锻压效率,只论撞击动能,这台300公斤滑块的人工锻压机,等同于250公斤级空气锤的撞击动能水平。

    缺点倒是特别明显……

    慢。

    单次打击频率约每20秒一次。

    只见十四名身强力壮的工人各自转动卷扬装置,将三百公斤滑块快速向上带动,待到达六米限位,随即松开卷扬装置的把手,滑块似如陨石般高速落下,仅仅零点几秒过后,便狠狠撞击放置于砧座表面的长方形钢锭。

    “咚!”一道沉闷而包含力量的金属撞击声传出,火红钢锭顷刻间变形,两名锻工一前一后,手持铁钳翻转钢锭。

    整个锻压过程必须将长方形钢钉,锻成近圆形状,重新加热后方可轧制。

    “这个人工锻压机是谁设计的?”庄前鼎好奇地看着车间内这台特别像路易十六断头台的锻压机,问道。

    “官田总兵工厂时期李强设计的,但由于长征,当时无法使用,前不久我们找到了这台人工锻压机的设计图,才把它造出来。”陈康笑着回应道:“庄教授,您觉得有没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只以人工驱动,这台锻压机臻至完美,若我改进,只能改成电驱,增设一组传动装置使之扭矩放大二十倍,带动一吨级滑块,增加锻压效率。”

    庄前鼎回应道:“不过太过耗费时间和成本,加之德制空气锤马上抵达根据地,没有改进必要。”

    可以改进,但没必要。

    如果没有德制机械加工设备的话,那么改造这台人工锻压机倒没问题。

    “咚!咚!咚!”

    车间内金属滑块与高温钢锭撞击的声音接连不断,似如高山流水般清脆悦耳,又如巍峨山脉之雄浑有力,半小时后,经过上百次锻打的钢锭已趋近近圆柱体形状,锻工将其送入火炉重新加热。

    由于工业版本仅限02,缺乏温度计,无法精准测量钢锭温度,温度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只能凭借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工人们感觉温度可以的感觉——目测一万摄氏度以下,一千摄氏度左右。

    待近圆柱体钢锭呈黄色,锻工便感觉温度八九不离十,将其取出,送到担任粗轧工序的第一台二棍斜轧机内。

    一切,准备就绪。

    “报告,轧制工作已准备就绪,请指示!”电炉钢厂厂长见状,立即向陈康举手敬礼。

    陈康举手回礼:“按计划进行。”

    两台二棍斜轧机已经调试完毕,庄教授为电炉钢厂亲自培训一批轧工,编撰相关生产规定,这次轧制属于首次轧制试验,一旦成功,便进入试生产环节。

    “是!”厂长转身离去。

    “教授,要开始了。”陈康看着即将开始的轧制试验,心中有些期待。

    从电炉钢厂角度出发,首次轧制试验成功意味着电炉钢厂具备无缝钢管制造能力,比起以前只能浇铸钢锭的情况,可谓历史性的突破。

    站在兵工厂角度,首次轧制试验成功,代表60毫米迫击炮项目最大技术难题实现实质性突破,整个武器仿制研发项目即将成功。

    而对军工局来说,这表明军工局即将具备自主生产60毫米迫击炮的能力,相较以往,陈康只能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形容。

    庄前鼎点了点头,面含微笑,眼中也露出一丝期待,想要看看融合火炮身管自紧技术理念的二棍斜轧机,最终效果究竟如何。

    伴随着电炉钢厂长一声令下,电炉钢厂一切电力供应全部集中,保证轧机供应,早已准备就绪的轧工组启动机器,高达50kw功率直流电机运转,待在呈凹槽形状轧制台内的火红近圆柱体胚料尾部在金属顶头作用之下,缓缓向前运动。

    紧接着,胚料头部接触匀速运转的金属铸铁轧辊,转瞬,头部受到上下部位施加的反作用力,形态发生变化,产生挤压效果,表层氧化铁似如头皮屑般掉了下来,胚料继续前进,产生变化的胚料头部与圆锥状芯棒接触,在强大轧制力和尾部顶端作用下,实心胚料被强行挤出一个孔洞。

    缓慢,稳定。

    金属顶头持续向前运动,两根轧辊均匀施加压力,整根胚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实心状态变成火红空心钢管。

    数分钟过后,这根一米长度胚料完成粗轧工艺,成为56毫米内径的高温无缝钢管,经过轧工检测钢管表面没有裂缝和气泡,随即关闭粗轧机,送入精轧机之中。

    由于电力供应不够,电炉钢厂的电力仅能维持一台轧机全功率运转,很是尴尬,无论是轧制效率,还是电炉冶炼效率,都大大降低。

    对于这个问题,陈康暂时无法解决,只能暂时采用当前的办法,间歇性开机。

    精轧组两名轧工启动机器,金属顶头推动温度略微下降的高温无缝钢管向前运动,接触匀速旋转的铸铁轧辊,形态变得更加圆润,随后,最重要的环节到来,钢管头部接触59毫米直径芯棒。

    挤压,变形。

    一股作用力自内壁组织向外壁组织施加,钢管内壁组织变得更加致密,外壁则受到芯棒外壳影响,无法动弹,由此便产生身管自紧效果。

    时间流逝,在众人注视之下,黄红色无缝钢管渐渐从芯棒另一端冒了出来,内径59毫米,外径8毫米。

    见到这一幕,四周围观者无不精神一振。

    数分钟后,第二台斜轧机关闭,整个精轧过程结束,一根59毫米直径的高温无缝钢管静静躺在工作台表面,长度约一米二。

    精轧工序处理完毕,作为研发者的庄前鼎和林婉一同上前,进行生产流程最后一道质检验收环节。

    如果质检验收不通过,那将意味着整根无缝钢管宣布报废。

    陈康和电炉钢厂厂长,及一众工人屏气敛息,目光牢牢注视着身为最高科技组的庄前鼎二人。

    粗轧组和精轧组总共四名轧工满脸紧张,心中有些不安,脑海不断回忆刚才的轧制过程,生怕出现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情况。

    数分钟过后。

    “教授,怎么样?”陈康待庄教授对着无缝钢管进行全方位检测完毕,上前,来到身侧,关切道。

    “钢管外壁表面无裂纹气泡和孔洞,肉眼可见内壁较外壁更致密,基本达到一次性精轧身管自紧效果,首次轧制试验很成功。”庄前鼎示意左手边的林婉记录本次试验结果,接着面朝陈康,微笑宣布质检验收结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