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809章 摊丁入亩和降税
    连续三年优秀者,可以破格提拔,五年一优秀者正常提拔,五年合格者,平调,第二个五年还是合格,则降职。

    若五年中有二年不合格,降职,三年不合格,免职。

    这样考核的话,地方官员所谓的人事权,其实和丁毅这皇帝一样,只是一个任免权,晋升调动,都是要看考核。

    地方督抚也是一样,由中\央诸部直接考核全省的各项指标。

    军将们同样都需要考核。

    “像山东省,在朕手上,每年税银三百五十万,税粮二百万。”

    “朕现在交给蔡懋德,如果你每年税银二百万,税粮一百万,这肯定就是不合格的。”

    “当然,粮食产量受天气影响,百姓失收,消费也会降低,所以可以根据天灾,上下有所调整。”

    丁毅现在刚建国称帝,一切考核还是以数据来说话,先让朝廷能正常运转起来,有足够的收入可以开支。

    下一个五年,就要全面考核民生,注重民间的呼声,鼓励百姓进京告御状。

    他要现在接受告御状,下面的乡绅地主们还不潮水般的往京城来,个个告他这大乾皇帝。

    群臣听完,也都脸色凝重起来。

    丁毅看似放权,但考核严格,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权,所有的权,都在你为官一任的表现上面。

    其实历史各朝,都有对官员的考核,但从来没有像丁毅写的这么细。

    丁毅每个省每个府每个县,根本人口和田地数,都要制定相应的农田税和商税,甚至连有多少学校,多少学生,多少医生,都有规定。

    每年当地征兵多少也有替定。

    考核之细,短时间在场的官员都看不完,他们越看越是心惊。

    “这些东西,你们好好看看,每个人都要看完,看完后放下,不得带走。”

    “然后有什么疑问,或觉的不妥之处,大伙都提出来,一起改。”

    丁毅给他们每人差不多一叠资料,都是这次的改革资料,众人光看就要看半天。

    当下,所有人也不再说话,低头细看起来。

    写在最前面的,当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改革。

    比如丁毅学自清朝的‘摊丁入亩’又叫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这个政策,原本在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种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明朝,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

    丁毅在山东省等自己控制的地盘,都是按田亩数来收税粮,不收银子,与明朝也不同。

    丁毅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清朝的摊丁入亩,不过清朝收的是丁银,丁毅收的是粮。

    而且丁毅在山东各省收时,比清朝还狠一点。

    清朝十亩以下每丁(一个成年劳动力)每亩为两分钱。

    假设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劳动,大概是一亩四分钱,十亩为四钱。

    四钱银在明朝,那怕是一石一两银的低粮价时候,才不过四斗粮。

    而丁毅十亩以下收两成粮,按一亩两石产量计,十亩二十石,两成就是四石粮。

    所以丁毅的税收表面上看是清朝摊丁入亩的十倍。但清朝的摊丁入亩是以‘丁’为基础,丁毅是田为基础,收税主体不一样。

    比如清朝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人十亩田,就是两个丁,收税按两个丁乘十亩算,丁毅这边,你一家五口只有十亩田,还是按十亩田算。

    整体比较起来,肯定没有十倍,当然,丁毅的税的确比清朝时重了点,这也是他前期有大量粮食,支撑他席卷天下的根基。

    而他收税收粮和清朝收银与是时代不同的原因,明末粮食奇缺,白银也不流通,大量的白银在富人的地下窑子里藏着,所以丁毅收税以粮为主。

    现在天下平定,丁毅还收商税,所以他决定改正税率,降低百姓的压力。

    同样是摊丁入亩,根据清朝时用‘丁’当收税主体,全国统一标准,十亩以下,零点二成。

    从两成降到零点二成,降了足足十倍,这样田少的百姓,税率非常之低。

    十亩到三十亩,每丁零点五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