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之潜龙在渊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89章 筒车(2/2)
    但不可忽视的是,陇右道境内山地众多,不少高地离水源及灌溉渠道较远,灌溉相当困难,从而直接影响到荒地的开发。

    不少居住在丘陵高地的住民,往往需要徒步跋涉数里、乃至十数里,依靠肩挑手提汲水灌溉。

    有鉴于此,以筒车为代表的灌溉工具便应求而生。

    历史上,水车是由三国后期的魏国人马均发明。

    但是设备不够先进,与后世所看到的水车有很多不同。

    筒车,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出来的。

    而“发明者”正是安思霖。

    自从上次的投石车那件事情开始,安思霖发现了一样新的爱好,鼓捣一些奇怪的器械。

    这位胸有锦绣万千的女人,放弃了随军参谋的机会,选择改良器械。

    继前次成功仿制并改进了投石车后,安思霖又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筒车做了出来。

    而制造筒车的最初起由,只是因为在某次议事时谈及某些地区因地势过高,灌溉不甚便利,杨错顺口提了一下“要是改造汲水灌溉的器械就好了”。

    安思霖听了之后大受触动,便着手开始研制。

    就在节度使府上,在十多名仆婢的帮助下,安思霖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三台真正意义上的筒车。

    分别是水转筒车、畜力筒车、高转筒车。

    其中最让杨错觉得惊艳的是高转筒车。

    这种筒车的构造是在岸上和水中各装一个能转动的大轮,水中的轮必须半个轮子浸没在水中。

    上下二轮间绕以用绳索和小竹筒相间连成的长链环。

    用水力或畜力转动岸上的大轮,使链环绕上下二轮循环回转。链环上的小竹筒经过水中时兜满了水带到岸上的大轮处,自动倾入水槽里而汇流入田。

    众人在亲自见识了这种人力水车之后,大为惊叹赞赏。

    第五琦主持下勘察各地情况,准备在陇右道全境加以推广。

    随着对扈屈律悉蒙战事的顺利结束,这场大战才算告终。

    双方经过这一番斗智斗勇,再度保持了稳定局面。

    这次交锋,双方付出了不少的兵马牺牲。

    对于陇右道来说成果喜人。

    宕州刺史高升和岷州刺史刘玄佐在山南军的协助下,趁着兵力空虚,成功夺占了洮州和叠州。

    河州也被杨错得到。

    至此,除了鄯州和廊州之外,陇右道故地基本上被收复得七七八八。

    这些成果需要时间消化,杨错明智的选择了停下来。

    没有争夺鄯州和廊州,当然不代表他没计划。

    汇集了李泌、韩滉、董晋、韩洄等人的一份西征计划书,放在了杨错的桌案上。

    眼下的对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反观吐蕃方面也是问题很多。

    首先是,玛祥仲巴杰和达扎路恭、尚息东赞的矛盾。

    尚结东赞是尚息东赞的弟弟,扈屈律悉蒙则是达扎路恭的亲信。

    他们都在玛祥仲巴杰的计划下孤军深入,最终被俘。

    这就引起了内部的不稳。

    聪明如玛祥仲巴杰察觉到了这点,派使者来陇右谈判,赎买俘虏的事情。

    杨错也不拒绝,一面整军备战,一面选择和吐蕃展开谈判。

    此时,叛军内部出现了变故。

    随着史思明之死,叛军内部相互攻伐,至洛阳一带化作了焦土。

    而在大唐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郭子仪被免了节度使之职,滞留在京师,不让他去赴任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

    郭子仪算好的,如果再回过头来看同期的其他几位,就会发现朝廷对武将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来瑱,南阳防守战中让人认识这位忠心为国且能力出众的人才。

    他逗留襄阳不肯奉诏回朝述职,另履新职。

    还学安思顺的把戏,暗示自己的手下将领和官吏上书朝廷,请求让来瑱继续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和防御使等职。

    尚衡、殷仲卿等人在兖州和郓州,因私人仇怨相互攻击。

    这些事情不在他们个人的传记,而是在《旧唐书·李光弼列传》,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新唐书里面,史官将这一段删去。

    幸亏李光弼都统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江南西、浙江东西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这才平息了这场混乱。

    仆固怀恩只做了代理的朔方节度使,心生不满。打叛军也是磨洋工,典型的出工不出力。

    面对这样的乱局,处于病重中的肃宗头疼不已。

    迫不得已,肃宗只好找到宰相裴遵庆,希望他给出个主意。

    而裴遵庆张口就来了一句,“陛下可调和政驸马担任朔方节度使,出兵平叛。”

    肃宗默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