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北宋末期,钧瓷烧制技艺已经十分精湛。
宋徽宗年间,他选派官员,集中钧瓷民窑的优秀工匠,在阳翟(现在的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为宫廷烧造贡瓷。
金元时期,神蜃民间仍然坚持烧制钧瓷,但是,质量已经严重下降,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与宋代钧瓷媲美。
明朝万历三年,因钧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钧“圣讳”,被勒令停产。
此后300年间,钧瓷生产销声匿迹,直到清朝末年。
新华夏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钧窑得以恢复发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从此,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钧瓷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
这时的产品,凭借着自身名贵和高雅的气质,备受人们推崇。
复烧钧瓷,需要把握重点。
钧瓷的重点,就是以造型为本。
其造型讲究气势和神韵,重视形态美、曲线美,注重比例得当、曲直适度。
此外,它还追求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
有了合适的造型,剩下的最重要的就是釉料。
钧瓷以釉层为艺术载体,与精巧玲珑的现代瓷相比,钧瓷釉浑厚凝重、乳光莹润。
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层次丰富;
形成的窑变景观自然逼真、千变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表现。
一件合格的钧瓷,其内的胎骨,也就是瓷土,也必然要重视。
钧瓷以黏土、长石、石英等为坯料,多样矿物质成分为釉料烧制而成。
传统钧瓷烧制需经配料、成型、上釉等七十二道工序。
在现代生产中,钧瓷烧制一般需经加工、造型、制模、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八道工序。
钧窑需经过两次烧制,素烧成型后还要上釉进行再一次的釉烧。
即在素胎表面通过刷、浇、浸、涮等方式,附上一层以天然矿石及化学元素为原料的釉浆再入窑烧制。
在高温条件下,钧釉以铜、铁为着色剂,釉色与纹路相交叠置。
出窑后可呈现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钧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这是所有匠人都极力追求的效果。
钧瓷的名贵,正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
但是,其釉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
所以,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钧瓷无双”的说法。
综观我国古代,宋朝的民富、民乐是没有一个朝代可比拟的。
早在宋真宗时期宰相王旦就指出“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在宋朝,民间财富取得飞跃性进步。
在宋代百姓寻常之物,却是唐代“贫眼所惊”之华丽器物,嘲笑着唐人没有见过世面。
生活在宋朝的人,无论是在饮食方面还是器皿方面,都体现了他们有一种生活品味。
古代美学,到宋朝达到最高,是文明的巅峰,宋朝钧瓷,是穿越千年的浪漫。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