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宣德这一时期,瓷器上面的款识,更是十分有特点。
这一时期的瓷器款识,不仅数量多,而且无固定位置。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于是才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
接下来就是空白期,也就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这三朝与宣德时期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一时期未见属正规官窑年款的瓷器,具体原因尚不得知。
再就是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以及万历时期瓷器书款已沿袭成制。
万历三十六年,御窑厂停烧。
这一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官窑不见生产,民窑瓷器成为主流。
其质量也有了大幅进步,甚至远超之前的官窑产品。
但是,这一时期的瓷器底部没有官窑纪年款,一些质量较好的民窑多书写伪托款。
明代官窑书写帝王年款,有一个明显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其类型、风格和排列方式,直接影响了清代官窑瓷器的生产制造。
要想彷制全套的明代官窑,还真的注意这一点。
特别是明代官窑底款的类别和特征,更是要仔细一点。
总的来说,根据出土和传世的明代官窑瓷器来看,其底款需要满足不少特征。
总结一下就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有永乐年款的瓷器,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馆藏品,皆是凤毛麟角。
而且,不管是刻款、印款、亦或是青花款,基本都是四字或六字的篆书款。
明代《博物要览》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绣球,球内有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
略有不同的是,单色釉瓷器一般为印款和刻款。
宣德时期多为青花楷书款,又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为多;
较为特殊的也有,例如书于碗心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款。
这种款识,书于口沿的四字和六字款,书于罐子肩部的六字款等等。
单色釉瓷器继承了前朝特点,以印款或刻款为主;
宣德时期生产的出戟盖罐书写有“大德吉祥场”的款识,也是官款的一种。
成化官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外围双圈或双框;
其中,卧足杯和小酒杯多书写双方框底款。
此时的民窑瓷器,也大量开始写款。
这些器物除了写“大明成化年制”外,还出现了“成化年造”、“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样式;
成化时期最为着名的“天”字罐,底部会写一个青花楷体“天”字。
着名陶瓷研究学者孙瀛洲老先生,曾经将成化时期的六字款编成一段要诀。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日尖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
成化瓷器的落款部位,一改宣德时期的随意之风,而变得逐渐规范化和程式化。
其款识大多在器底,少量书于器口边缘。
另有高足杯,款识写在高足的里面环绕一周。
成化款识字体风格独具特色,被认为是皇帝亲笔所写,字体饱满硕大,与外围框线几乎贴合。
弘治时期的底款,发色与成化一致,但字的形状与大小略有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