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八佰开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0325章 战火中的怒吼!(2/2)
    他的目标绝对不是日军的一架轰炸机,而是越多越好。

    只是他真不知道,混编一连的战士能在这场爆炸中坚持多久。

    端午预计的最好结果就是在日军三次空袭中,混编一连能幸存下来五分之一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就是说,会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士兵军官,会在空袭中丧命。

    小鬼子的九三式轰炸机他很了解,这种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是一吨左右。如果满弹的话,在空中续航的时间大概只有两个小时。

    而从上海机场以九三式轰炸机的飞行速度,至少需要二十分钟。再加上三次或者超过三次的地毯式轰炸,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而这便是端午需要争取到的时间。他用一个连,换小鬼子四十分钟的轰炸时间。

    而至于为什么,也只有端午自己知道。

    轰!轰!

    突突突!突突突!

    战火与硝烟中,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还在持续。

    巨大的爆炸并没有吓退混编一连的士兵,他们反而越战越勇。

    而鬼子的飞行联队长因为损失了一架九三式轰炸机而恼火。借助战场上硝烟的掩护,命令第二飞行大队再度进行俯冲轰炸。

    轰炸中伴随着记载机枪的扫射。他要用帝国的空中优势彻底碾压敌人的地面部队。

    轰隆!

    巨大的爆炸接踵而至,而紧接着,一连串的巨响连续不断的传来。南山阵地的一角在爆炸中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大量的泥土被扬到了半空中,跟遮天蔽日一样。

    混编一连三排的士兵,随同爆炸掀起的气浪,飞起十几米高!

    但是还活着的士兵却依旧拿起同伴的机枪,疯狂的扣动着扳机。

    “小鬼子,你们来吧!”

    三排一班的班长,在怒吼声中跳出战壕,爬到了战壕的最高处。他端起一挺小鬼子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对准扑面而来的日军飞机扫射。

    “八嘎!”

    日军飞行员看到有人竟然跳出来向他们射击挑衅,一项傲慢的日军飞行员竟然放弃了投弹,开启了机载机枪对一班长展开扫射。

    两个人的表情都无比的疯狂,是真正的都想致对方于死地!

    “八嘎,小岛?”

    飞行中队长大骂,提醒小岛不要脱离编队。但是小岛却已经俯冲下去了。

    突突突!突突突!

    机载机枪不停的开火,77毫米子弹在地面上连成一线。直奔一班长而去。

    一班长发出怒吼,手中不断的扣动着扳机。

    他能躲开,只要他一个侧滚小鬼子的飞机便能扑一个空。但是这却是一个机会,小鬼子的飞机竟然俯冲下来了。他已经进入了他手中机枪的有效射程。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又称之为歪把子,使用通用65毫米机枪弹,与三八式步枪子弹可以通用。

    不过这挺机枪,要是说起来的确不怎么样,无论是日军,还是缴获歪把子的八路军对它的评价都不怎么友善。

    当时,世界各国研制的轻机枪都采用弹匣、弹板、弹链或弹带供弹,而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却独树一帜,采用一个结构复杂的弹斗供弹。

    这个弹斗位于机匣左侧,直接向里面装进五发弹药的标准桥夹,即可进行射击。

    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者考虑到机枪手可以直接使用普通士兵的弹药,方便战场上的弹药补给。不过复杂的供弹机构,让这样的设想最终成为泡影。

    虽然设计者考虑到了子弹互换,但是实际上,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无法使用65毫米的步枪子弹。

    机枪打几发步枪子弹就会罢工,出现各种故障。而且射击精确不高,射程也不远。因为65毫米的步枪弹,比大正十一式机枪弹多装了几克火药。

    而且连设计师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65毫米机枪弹在火药装载量不如步枪弹的基础上为什么射程又远,而且精确度又高了。

    除此之外,枪管上的螺旋散热片也是比较奇葩的存在。

    这样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增加散热面积,来提高散热效率,提高持续射击能力。但是其实大正式轻机枪根本达不到理论射速,所以这是一个比较鸡肋的设置。

    并且这样设计令大正十一式比其它各国的轻机枪都要重上一公斤左右。

    在长途跋涉中,白白的浪费了士兵的体力。

    因为这一公斤,完全可以用来携带更多的弹药。

    供弹斗的设计也非常特别,在世界轻武器发展历史上都堪称是一个奇葩。

    苏联在诺门坎战役后,根据缴获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仿制了这种独具特色的供弹斗,用来改进自家的dp机枪。经过测试结果,苏联枪械设计师得出结论,这破玩意儿就是一坨翔。

    对,他就是一坨翔!

    只是这一坨翔也有它的优点,就是堪比重机枪的最大射程。

    很多人都分不清什么是有效射程与最大射程。有效射程是在一定的距离内,子弹走的是一根直线。而最大射程,则是子弹在飞出枪膛后,所能抵达最远的位置。

    而最大射程,便是大正十一式的优点,它的最大射程,最远能达到两千八百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