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朱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98章 老朱同意了(2/2)
    “乡里车马不能进,有政令下达时,那就由基层官员去执行,向大家宣传,等通往各府县直道建成之后,益处会更多,实行往后的一些事情,都可事半功倍。”

    李善长笑道:“殿下的想法虽然好,可是人员哪里来,银钱从哪里来呢?”

    “父皇可还记得我之前跟您说的那些志愿兵,以及那些因为年龄退下来的大明将士,等到今年九月时候,他们第一批便可退下,安排为基层官员。

    基层官员的职位也只由退下来的将士供职,有些地方民风比较的彪悍,将士都有习武基础,最为合适。

    闲暇无事时,让他们去耕种分给卫馆的皇庄。”

    “标儿这么说,有些道理。咱觉得甚好,李相你怎么看。”

    李善长被朱标这些话说的愣了半天,只好又道:“那银钱又该如何?从那里来?修路用的东西该从哪里来?”

    这些朱标早就已经想好。

    “草原来的青壮汉,以及那些女子都无事可做,还在看管中,儿臣想在南京,苏州,杭州,设置皇明织造局。

    在扬州等各府产盐之地,开办皇明盐场。江南茶场,山西各地可开办皇明矿场,都由朝廷把控,到时由儿臣挑选弟弟来控,那些废弃废石用来作为直道的修建。”

    “太子殿下,船厂造船虽然效果可观,但大明南水北陆之军校正在修建,哪里那么多的银子马匹。”

    “马匹虽然是通行必备,草原的马已经在北地,刘虎管理。这个不是问题。

    若是你们要问银子的事,此事孤来想办法。

    如今只需要父皇和李相你们点个头便好,修直道这事需要两三年来筹办,如今只是商议好,并不是立刻要办。

    等皇明各厂办起,银子自然也就来了,至于办厂的银子,孤会想办法,立军令状,请父皇定夺。”

    修直道,办卫馆,让皇权直接伸到乡野,这些事肯定得往后两三年才行。

    要是这两三年之内,能研制出抵水泥的东西来就最好了。等各厂掌控在朝廷手里,那些事情就可以慢慢化解。

    至于大明宝钞的改制,等后面稳定在说。

    “那科举之事?”宋濂又蹦出几句话来。

    “科举之事的考生自然要好好的去做,不过到时还要加一部分科技官。这件事请父皇定夺。”

    一直没说话的老朱看了眼杨宪和高启,说道:“你们认为太子的话如何?”

    “臣认为太子之言可行,杨宪自当竭尽全力。”杨宪声如洪钟。

    “好,高启,咱命你和宋濂筹备来年科举之事,可有异议?”

    “臣遵旨,无意见。”高启如实答道。

    “太子说的,咱觉得可行,不过此事还需要筹备。”老朱看向朱标说道:“筹办各厂的银子,再议。”

    汪广洋立刻跪下:“陛下,如今民生正在恢复,北方还需重视,皇明各厂不合适开办啊。”

    “汪广洋,既然你心系着北方之地,咱就让你出任陕西参政,即刻赴任。”

    听到陛下让自己去陕西,汪广洋道:“臣……遵旨。”

    朱标道:“北地需要恢复,儿臣愿让两名科技官跟随汪参政,助他一臂之力。”

    “你认为呢,李相?咱同意太子的做法,此事随后由工部户部上份奏疏。”

    “太子殿下英明,陛下英明,臣认为此事妥当。”李善长笑道,这些事太子殿下都给了应对之策,自己隔壁去触怒龙颜。

    皇权下乡不是几句话的事,需要几年甚至数年,开办各厂也需要可信人手。

    但只要今日通过提议,后面的事再难也要想,有些没考虑到的还要继续考虑。

    至于那些政事,朱标都交给了詹事府,他目前的目标就是赶紧搂银子,开办各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